电影《阿克达拉》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讲述援疆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图剧片方
近日,影片《阿克达拉》专家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中,与会专家表示,影片不仅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民族风情,也讲述了时代变迁中援疆干部的悲欢离合,兼具历史厚度和人文特色,是一部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俱佳的优秀作品。
影片《阿克达拉》改编自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小说《援疆干部》,以19个省市及中央有关单位援疆工作为背景,以种植棉花为载体,通过援疆干部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形象,讲述了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带着爱和责任,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把各族群众当作亲人,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心合力,扎根边疆大地、奉献青春力量的感人故事。该片由国家一级导演张忠执导,西尔扎提·亚合甫监制,詹梦瑶制片,李雪健、杜少杰、吴军、薛奇、李澍和赫林等主演。
图片
电影《阿克达拉》宣传海报
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从《援疆干部》到《阿克达拉》,片名的更改让影片更具特色。他认为,这部戏从写援疆干部入手,又不仅仅写现在的援疆干部,“电影用不到一百分钟的时间展现了六十年的时空,展现的不仅仅是新时代的援疆干部,更是新中国诞生后在新疆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几代人,片中体现着他们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民族命运共同体精神和共同建设新疆的精神,这是艺术应该描写的永恒主题。”
图片
(右到左电影《阿克达拉》导演张忠、制片人詹梦瑶)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特别欣赏电影的视点选择,他表示《阿克达拉》为民族题材电影内视点、外视点的争论提供了鲜活经验,“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少数民族的导演或作者才能进入内视点,《阿克达拉》表明,只要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和意识,我们选择的人物就能够进入内视点,能够让我们的叙述更有情感力,而这样的故事和影片可以超越过去民族身份争论,找到更好的叙事,让故事的表达更有力量、更有人情味、更能够让人接受,也更能够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
研讨会现场
电影《阿克达拉》运用双时空的叙事结构,体现出两代援疆干部面临的不同困境和相同的风格精神。影片在叙事和影像上的诸多特点赢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认为,影片运用历史痕迹、影像符号勾连起过去与当下,通过展现两代援疆干部的牺牲与奉献、担当与创新,呈现出了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精神,“影片通过具体的故事和细节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史呈现在观众面前,相信电影《阿克达拉》所讲述的援疆经历和心路历程能够让青年一代观众感受到精神鼓舞和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