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澹安的智慧密码 | 李天扬

图片
“澹远乐安——纪念陆澹安诞辰130周年文献展”正在朱屺瞻艺术馆举办,展览至8月25日
进朱屺瞻艺术馆的门,由欧阳路,改在了满目绿意的鲁迅公园里。真好。先入园,再入馆,上三楼,我找到了那封信,孔另境写给陆澹安的。
从一楼到三楼,在做纪念陆澹安诞辰130周年的文献展,名叫“澹远乐安”。这个展名,嵌入了“澹安”,透出策展者对陆澹安的理解,和褒扬。
在说这封信之前,先讲一个故事:潘伯鹰的一个亲戚问他借了钱,过期不还,索之不理,且出言不逊。潘拟上门斥骂,出出恶气。他找陆澹安商量。陆认为这是下策,出主意说,你以后常登门问候,谈天说地,但不要提借钱的事。潘如法炮制,去了七八次,那个亲戚就乖乖地还钱了。陆澹安说,这是“精神施压法”。
这个故事,陆澹安的老友郑逸梅,他的孙女郑有慧和作家杨忠明分别亲耳听老人说过,并写在了各自的文章里,应该是可靠的。
在三楼找到的信,也与借钱有关。
孔另境给陆澹安的信,写在4月29日,是让女儿孔明珠送到陆府的,还带了两瓶酒。信中说:“现饬小女明珠,特赍酒两瓶,奉以佐餐,无非聊表夙愿,尚恳哂纳,至感。尚有一言附达左右,希鉴此微忱,勿作桃李之报,庶下忱可表,信守不渝,是则使愚忱舒适是已。”这段话,写得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在,陆澹安写信,有留底稿的习惯。这次展览,展出了几十位朋友给陆澹安的信,并把陆的回信底稿一同展出。一来一往,历史信息量明显是一加一远大于二了。
图片
陆澹安给孔另境的信,写于1969年7月7日,信一开头就说,“昨日令媛来舍”。看来,孔另境一直派女儿跑陆府。陆在信里说:“现已与儿辈议定,自本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贱诞)起,家务完全交与儿辈处理,弟不再操心。所有以前出入款项,亦一概料理清楚,告一段落。去年三月中贤郎大喜时,曾因购买家具在弟处挪去两百元,此款亦须交与儿辈接收,以清手续。戋戋之数,本不当恧颜启齿,属在至好,故敢直陈,即请我兄通知贤郎赐予掷还是盼。”噢,原来这是一封催讨借款的信。
图片
孔明珠2013年清明节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一笔尘封旧账》,把后来的故事说得很详尽。文章发表于《上海文学》,后收入《月明珠还》一书,为首篇文章。杂志和书都不难找,不再具体摘引。简言之,孔另境接到陆澹安的催款信后,于7月11日回信,告知自己因身陷囹圄,原单位停发生活费,致“家无隔宿之粮”。钱,是还不出了。陆澹安接信方知老友窘迫至此,即于7月14日回信,表示“业已遵嘱向儿辈说明原委,将此款交代之期展缓数月”,并要老友安心养病,不要把还钱的事放在心上。据孔明珠推断,前引的孔致陆信,应写于1970年,也就是说,又过了大半年,到次年4月底,孔另境还是没有能力还这200元,只好再派女儿登门,送酒表示歉意。
正是因为对孔明珠十一年前的这篇文章印象深刻,一到展厅,我就去找孔另境的信。
图片
陆澹安手书对联
“澹远乐安”这个展览,不仅展示了陆澹安极为广泛的涉猎面:先秦诸子、小说、电影、戏剧、戏曲、弹词、金石、书法等,还展现了陆澹安的广阔交游。陆澹安这一代读书人,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工作理念,都是非常时髦的。此前,在刘海粟美术馆,办过一个“慕琴生涯——丁悚诞辰130周年文献艺术展”,引起不小的轰动。丁悚喜欢摄影,现场许多老照片活生生地展现着这一代文人的生态,令人驻足、惊叹。丁悚和陆澹安也是老朋友,二位面貌气质神似。“澹远乐安”展上有两通他们的往来信件。近几年,上海大小美术馆,不再满足于挂挂画,纷纷举办文献展,从理念到展陈,越来越好。如是,美术馆的学术功能,越来越充分地显现了。
陆澹安是如何做到一生平安的?对他了解得比较多的朋友们,一般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他没工作没单位;二是他有特殊的海外关系,即女儿陆祖芬在联合国工作。这样的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没工作没单位,就不引人注目;有特殊海外关系,便入列“统战对象”。但是,没单位有背景的人,在各种运动中吃尽苦头的,不知凡几,为什么陆澹安能得以幸免?
我以为,这主要还是要归功于陆澹安的智慧。文章开头的那个“讨债故事”,即使是真的,也不妨把它当段子看,并不能说明问题。看看陆澹安如何对待孔另境,就知道了。
那么,陆澹安的智慧密码是什么呢?答案就在“澹远乐安”展览中。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智慧老人的处世法则。
我不揣浅陋,试着将陆澹安的智慧密码总结为三个字:忍、慎、信。
先说“忍”。展厅里有一副陆澹安手书的对联,那是他的夫子自道。联语同样嵌入了他的名字:无营斯澹,能忍自安。这是再明确不过了:陆澹安认为,安,源自于忍。
据陆澹安的孙子陆康回忆,他小时候,常常跪在小板凳上,听祖父教他人情世故。陆澹安跟孙子说,人的一生一世哪有不被人骂,不被人冤枉的,不要太介意。他打了一个比方:好比在街上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一定要去咬回来吗?陆康说:“如果有人轻看我,侮辱我,我就想,他是在练我的器量呢,我可不能中计。”陆澹安常讲:“胃口要好。”胃口,这个词在吴语中有两层含意,其实就有忍耐的意思。
在与展览配套出版的《海上文人陆澹安》一书的序里,管继平讲了一段往事:1954年,陆澹安以“何心”为笔名出版了《水浒研究》一书,由文怀沙作序。次年,有人在山东大学《文史哲》上发表《从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到何心的〈水浒研究〉》,大行批判之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被跟胡适扯在一起类比,是多么危险。俞平伯遭严厉批判,就是因为批判者认为他研究《红楼梦》的方法,跟胡适是一样的。文怀沙两次写信叫陆澹安撰文反驳,陆两次回信都坚持忍耐、不响的态度。如果陆澹安真的写文章应战,说不定就被“引蛇出洞”了。
展览里最特别的一件陆澹安手迹,是他的《处世刍言》,1973年,陆澹安虚岁八十,他撰写了十六条,作为家训,其中有几句话很说明问题:“遇无可理喻的人只当他是醉汉,遇难以应付的事只当他是梦境”;“急躁常能败事,忿怒最易伤身”;“对不愉快的事须要想到这事还有更坏时”;“对无可奈何的事不必操心”。是啊,正是秉承忍的原则,遇不快的事不忿怒甚至不操心,才使得坏事没有发展到“更坏时”。
再说“慎”。所谓“无营斯澹”,其实就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态度。前文提到,陆澹安写信有自留底稿的习惯。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一手史料。陆澹安的老朋友们,大多备受冲击,因此他寄出去的信,存世无几。这些底稿就显得特别珍贵。我原以为,陆澹安的这一做法,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是出于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陆康在展览现场,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是当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陆康指着挂在墙上的信说:“你们看,老公公写给外国人的信,都用毛笔一式抄两份。一份寄出去,一份留在家里。就是为了一旦有事,讲得清楚。他多少当心啊。”
解放以后,陆澹安不工作、无单位,连好多人争相要挤进去的上海文史馆,他亦谦让不入。这应该并不是发扬风格,而是出于谨慎的态度。
没有单位,就没有工资,不进文史馆,也就领不到津贴。陆澹安一大家子的生活开销,只有一个经济来源:稿费。于是,他勤于笔耕,著作极丰。这些手稿,都完好保存着。陆康二十多年来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已经发脆的手稿,有的裱成册页,有的装成手卷,这么做,一是可长久保存,二是方便后人研读。当然,也有一部分还未加整理,呈“原生态”。这些手稿,成为“澹远乐安”展览里最令人击节赞叹的部分。
图片
陆澹安笔耕为生,作品发表与否和稿酬多少,十分重要。即便如此,他仍然以一种超然、谨慎的态度来对待相关事务。1959年10月27日,高贞白写信给陆澹安致歉。他约陆澹安为《文物》杂志写稿,陆寄去《读碑随笔》和《元曲中的水浒人物》二稿。高认为“最合《文物》之用”。不料杂志突然“改变作风”,“认《文物》要走通俗及趣味化路线,不为高级知识分子服务,而为一般人服务”,这样一来,陆的稿子“已排印者亦临时抽走”,信里还附版样一页。高贞白自然感到歉疚,说“认真对不住”。遇到这样令人恼火的事,陆澹安是如何应答的呢?他在回信中说:“弟五十以后,名利心益澹,年来每有涂抹,未尝具真姓名。文稿出门,即不复萦心,刊布与否,似无与我事矣。”二十岁出头就在报刊发表作品的陆澹安,到了五十多岁,“名利心益澹”,当然是真的。但说“刊布与否,似无与我事矣”,就未必是真心话,陆家毕竟要靠他的稿费过日子的,怎么会“文稿出门,即不复萦心”呢?细究起来,陆澹安用这样一种态度来应对高贞白,仍然是出于“忍”和“慎”的处世原则。
走笔至此,似乎把才气纵横的陆澹安写成了一个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了。非也。最后,要说最容易让人忽视,也是最重要的那个字:“信”。
让我们再来细细打量陆澹安的十六条《处世刍言》,一句赫然:“要忍耐不要懦弱,要勇敢不要粗鲁。”
忽视了这一条,对陆澹安的理解就是偏颇的、肤浅的。
回过头来再说陆孔的关系。孔另境被打入另册,一般朋友皆避之唯恐不及。陆澹安则和孔家保持交往。孔明珠的文章写道,“文革”开始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孔另境自知“不洁”,不主动与人来往,除了陆澹安。在那个特殊岁月,不要说朋友之间,因为政治原因,夫妻反目、子女与父母划清界限的,又何止成千上万。溧阳路1219号陆家客厅一直向困顿中的朋友们敞开大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老报人严独鹤的孙子严建平是我的老领导,他好几次跟我说起陆澹安。他告诉我,“文革”中严独鹤遭受迫害,大家都不敢上门,陆澹安却常常登门探望老友。1968年,严独鹤临终前对夫人说,身后只通知严谔声、陆澹安二人。严谔声当时正受到冲击,身不由己。最后,只有陆澹安一人前来送严独鹤最后一程。严独鹤去世后,陆澹安对严建平十分关心,让孙子陆康、陆大同与他交往。他鼓励严建平说,年轻人眼光要放远些,多学点知识,将来总会有用的。严建平后来孙继祖业,成长为知名报人,其中,也有陆澹安的功劳。
著名学者钱伯城曾撰文回忆陆澹安,他写道:
“澹安先生长我近三十岁,是我的前辈,但也是忘年之交,并且可以称得上是知交。所谓知交,我看至少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条,彼此有相投的意趣,谈得来,合得拢;另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彼此相信对方不会出卖自己。这后一条,平日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政治风云突变或利害冲突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但这个‘信’字,能做到的并不多,而澹安先生是做到了的。”
诚哉斯言。陆澹安忍也好、慎也罢,支撑他成为一代大家的,是信。这才是陆澹安的智慧密码。
陆澹安凭借超然智慧,不仅令自己安然无恙,而且让一个大家庭维持着体面的生活。也正因为陆澹安的智慧,我们今天才有幸拜观这份一个人的文化遗产。
甲辰仲夏于上海报业大厦,时梅雨连绵
  作者:李天扬
文:李天扬编辑:吴东昆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