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这一站叫乡野田园

在绿意盎然的湘潭县,历史古韵与现代智慧交织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7月24日,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在该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省科技特派员肖志高的带领下,前往湘潭县三十六坊,开展了一场成果满满的科技赋能调研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图片
湘潭县三十六坊(邹雅婷 摄)
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成为三十六坊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
据悉,三十六坊,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湘潭县,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地。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手工体验、劳动教育、乡村健康休闲、党性教育、餐饮、农耕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豆腐坊、陶艺坊、煎饼坊、面条坊、酿酒坊、扎染坊等多种手工作坊,游客们可以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样设计篱笆造价太贵了,我再帮你们想想办法。”原来早在今年4月,肖志高就多次深入三十六坊进行实地调研,他敏锐地发现,三十六坊计划在田野周围设置水泥篱笆,但这不仅造价高昂,而且与三十六坊的整体田园风光和调性不符。为此,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换成竹制篱笆的建议,并针对三十六坊的景观设计规划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水泥篱笆到竹篱笆的巧妙替换,每一项成果的应用都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科技与艺术、环保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这种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赋予了三十六坊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图片
暑期实践团成员易叶设计的景观方案(谢立青 摄)
文创科技融合:乡村文化的新表达
7月,肖志高再次带领实践团队来到三十六坊,与其同行的还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任教师,省派科技特派员王靖涵,她指出,三十六坊作为湘潭县乡村振兴的亮点项目,其成功在于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力量。“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而科技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当这两者相互融合,便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随后,他们深入景区,与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调研。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分析,他们发现该地在吸引和留住客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在吸引散客方面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景区负责人苏丹说:“我们目前确实在品牌建设方面比较迷茫,很多散客并不知道我们这里。”针对这一问题,肖志高立即与实践团队依托新闻与传播、设计学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他们充分挖掘三十六坊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给出了一套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对外宣传策划方案。
同时,他们还产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创意的明信片设计,以及充满艺术感和科技感的夜间灯光设计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还为三十六坊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苏丹对肖志高团队的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和衷心感谢。她认为,长沙理工大学的科技赋能活动为三十六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她提出,希望接下来与该校将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三十六坊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文创科技在三十六坊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科技产品的引入上,更在于对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表达。长理学子们设计的明信片、夜间灯光秀等作品,既融入了三十六坊的本土文化元素,又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呈现,使得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和发展。这种文创科技的融合,为三十六坊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文创科技深度融合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推动三十六坊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此次该校的暑期实践活动,不仅为三十六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升,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未来的日子里,三十六坊将与该校密切合作,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赵宇西 王思雨 刘家怡 蒋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