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惊爆“内地申请者伪造学历案”:信用易失,却难再得丨快评

近日,香港高校爆出“内地学生伪造学历案”。2024年7月4日,香港警方发言人表示,一名24岁和一名34岁的内地女子因涉嫌“行使虚假文书”(using fake documents)、“向入境处人员作虚假陈述”,分别于6月和7月3日被捕。被捕时,她们正持出入境通行证出入香港。
此事源于2024年5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爆出有硕士生涉嫌抄袭功课,且无法向校方提交学士成绩表,引起校方怀疑。校方展开全面调查,结果爆出假学历风波。港大经管学院院长蔡洪滨在采访中透露,学院至今发现约30人以假学历申请入学,随着调查深入,不排除个案最终多达80至100起。与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相比,此案有其特殊之处,值得详加辨析。
此案虽然在2024年夏季才爆出,但其实早在一年前就有端倪。
早在2023年3月15日,香港大学还曾发表严正声明,驳斥“社交媒体可以代客申请港大本科或硕士课程,并指以低分直接录取,无标准成绩、英语成绩、本科背景等要求”的说辞是“无可能,并保留权利追究有关人士法律责任”,这指的是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不少海外留学中介发布的“香港大学,80万,本科直录,无语言成绩可申请”“港硕直通车,30万申请预算……语言成绩一起搞定”等帖子。
然而2024年5月港大爆出的学历造假事件显示,2023年秋季的港大还是“着了道”。“有千日做贼,无千日防贼”,涉事者的行事颇有一番“猫鼠游戏”的味道,还是成功地骗过了港大的招生工作人员。
因此,从涉事者的作案手法来看,“伪造学历”的行为甚至不无“技术含量”。据香港媒体“香港01”报道,这种造假手段是相对隐蔽的“出口转内销”:如果内地生以内地学历申请港校的话,香港各大学会函请内地教育机构核实、或是到学信网上查证,造假很容易被戳破画皮。而如果涉事者制作“海外学历”的话,港校出于对所谓“海外学历”的认可而并未细加核查,因此被作奸犯科者钻了空子。
而从“海外学校”的选择来看,涉事中介并不会帮学生制作容易露馅的“世界名校”学历,而是把目标锁定在“英美排名不是很靠前,大概全球200名左右”的学校,不至于爆出像2023年“长江大学‘优等生’P图苏黎世理工学院录取信”这种可以被一眼识破的学术丑闻。同时,涉事者也没有选取那些无法蒙混过关的STEM“硬核”专业,而是将范围局限在文商、经管这种比较“软”的专业,赌的是宽进宽出。
从本案案情来看,港大经管学院的涉事者东窗事发是因为硕士生涉嫌抄袭功课引起校方怀疑,这本身就在证明其造假手段的“先进”。不难设想的是,如果涉事者没有抄袭而是正常功课不过关的话,恐怕至多也就是课程不及格/拿不到学位,还不至于拔出萝卜带出学历造假的泥来。因为抄袭功课而爆出学历造假,也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一个谎言要用一千个谎言来圆”。
除了“技术含量”高超之外,涉事团伙造假手段的“多样性”也让人侧目。据“香港01”报道,“黑中介”为入学申请人伪造海外一流大学的优秀成绩单,中介收费高达50万港元。这些中介的手法不无“多样性”。他们伪造的内容不仅有海外学校学历,还有英语考试成绩,可谓“万物皆可伪造”。有中介伪造的纽约大学成绩单证书,信封和封条都相当逼真。甚至于,部分“黑中介”还存在“两头骗”的情况,就连学生与家长也不知道自己是靠伪造学历才得以被港校录取。
此案演变至此,学术诚信可谓已经击穿底线,也连带影响了其他内地学生在港校那里的信用。蔡洪滨教授在受访时表示,约30名学生提交了虚假学历证书。警方调查发现,所有涉案学生均为内地籍,估计最终涉案学生人数可能达到80至100人。也正因为此案事发,大批2023年9月入学的港大经管学院研究生都收到了调查邮件,要求补充本科背景信息,或是重新从本科学校寄送学历信息。
西谚有云,“信用易失,却难再得”(Credibility is easy to lose but hard to regain)。伪造学历的涉事者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因为港校在之前默认他们提交的学历是真实的,并未从源头上查核这些文凭的真实性。而这些伪造者在入学之后的滥竽充数终究露出马脚,信用破产的结果不仅是自己丢掉学籍、留下不光彩记录,还让港校不得不重新大动作审查大批内地学生的入学材料,可谓害人害己。
此案促使香港立法会议员提请“改革港校申请者学历背景评审程序”,可以预知的是,今后申请港校的内地生会面临更高的信任成本与更多的申请程序。而此案也并非第一起内地学生伪造学历案,早在2014年就爆出过“香港中文大学内地研究生英语假成绩”事件,涉事者被港中大开除。根据香港法律,伪造学历属于重罪。涉事学生与中介涉嫌伪造学历与串谋欺诈,最高可被判14年监禁。
此案也再次显示,诚信的价值在很多时候要高于一纸文凭,学术诚信本身就属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伪造学历不只显示了学术能力的低下,更是展现了人格的低劣,这也是香港法律以重罪论处的原因。
王兢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