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系3.7万亿为何轻易倒下?六大原因不可忽视!

中植系3.7万亿的金融帝国,怎么说倒就倒了,听起来确实让人瞠目结舌。中植系3.7万亿为何轻易倒下?
首先,中植系的老板是谁,怎么起家的?
中植系的老板是解直锟,原名解植坤,他的起家之路颇为传奇,从一名普通的印刷厂工人成长为掌控万亿资产的金融大亨。以下是解直锟起家历程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是,早期经历:解直锟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早年在当地的印刷厂工作。九十年代初,他抓住了商机,利用家乡丰富的红松资源和他哥哥的人脉资源,开始从事木材贩卖生意,为他积累了原始资本。
第二是,实业起步:凭借初期积累的资金,解直锟在1990年代中期整合资产,收购当地的地方国有企业,成立了伊春市五营区地方企业联合开发公司,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企业经营领域,这是他构建商业帝国的起点。
第三是,转型与扩张:在成功运营实业的基础上,解直锟逐步将目光转向金融领域。2001年起,他开始布局金融业,特别是2002年中融信托的成立,成为其金融帝国的重要基石。中植系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逐步控制或参股多家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形成了庞大的资本网络。
第四是,低调与隐秘:解直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低调,其复杂的公司架构和隐秘的操作手法,使得“中植系”在资本市场中显得神秘而强大。即便在2010年将中融信托第一大股东身份转让给央企,他依然在幕后操控,保持对中植系的实质控制。
第五是,多元化投资:中植系在解直锟的带领下,投资范围涉及金融、房地产、矿产、新能源等多个领域,通过高杠杆和复杂的金融产品设计,实现了资产的快速膨胀。
综上所述,解直锟的起家是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人脉资源,从传统产业入手,逐步转型至金融领域,利用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商业帝国。然而,中植系的创始人解直锟只是一个工人出身,并不是金融的专业人士,进入金融行业后胆子太大,没有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再加高度杠杆化的经营模式等大胆行为,为日后中植系的倒下埋下了伏笔。
其次,解直锟的老婆是谁,帮了他多少忙?
解直锟的老婆是毛阿敏,这在国内可是大名鼎鼎的歌坛巨星。毛阿敏帮了老公多少忙:
第一是,形象加分:毛阿敏作为公众人物,其正面形象无疑为解直锟及其企业带来了无形的信誉加持。在很多场合,她的出现相当于为企业做了最好的公关,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第二是,人脉资源:在娱乐圈和政商界的交集中,毛阿敏的人脉广泛,这些资源间接帮助解直锟拓展业务,尤其高层公关等方面,毛阿敏的影响力和关系网可能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三是,毛阿敏带来明星扎堆投资中植系,有毛阿敏名气光环下的吸引力:明星们投资看似实力雄厚的企业,既有面子也有“钱途”,感觉自己搭上了财富快车,自然趋之若鹜。娱乐圈和商界大佬们的交际圈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有几个明星尝到了甜头,或者被“内部推荐”,其他人很容易跟风,形成一种“你投我也投”的羊群效应。
明星收入虽高,但演艺生涯不确定性大,他们更渴望稳定的财富增值。中植系过去标榜的高收益投资项目,对追求资产快速增值的明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让不少人愿意冒险一试。有了大量的名星们扎堆投资中植系,中植系等于是有了大量免费代言的明星,更容易吸引社会上的投资者。
第四是,精神支持:商场如战场,解直锟在打造中植系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巨大压力。毛阿敏作为伴侣,给予的精神支持和家庭稳定,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企业家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解直锟的早期的成功主要还是基于他自身的商业头脑和运作能力。毛阿敏的帮助是锦上添花,而非决定性的。毕竟,构建一个万亿级别的金融帝国,靠的是解直锟本人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资本运作的手腕以及团队的执行力。
其三,解直锟的哥哥是谁,帮了他多少忙?
解直锟的哥哥是解植春,一位在中国金融界有着深厚背景的人物,曾经在光大证券、中投公司、中央汇金等重量级金融机构担任要职。解植春不仅在金融界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经验,其职位的影响力也为弟弟解直锟及其中植集团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背书和支持。至于解植春帮了弟弟多少忙,这涉及到很多私密的商业细节和家族内部事务,作为在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兄长,解植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助益:
第一是,战略指导:凭借自己在金融领域的深厚经验和广阔视野,解植春为解直锟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中植集团把握投资方向。
第二是,人脉资源:在金融行业,人脉即资源。解植春的人脉网络很为中植集团在融资、合作项目等方面开启了方便之门,促进了集团的业务扩张。
第三是,信誉加持:解植春的公信力和职业声誉,间接提升了中植集团的信誉度,尤其是在与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合作时,这种来自家族成员的背书尤为重要。
第四是,危机应对:在遇到行业挑战或企业危机时,解植春的经验和智慧成为解直锟的重要倚仗,帮助集团平稳度过难关。
有这样的家族支持,早期中植集团的发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后期市场环境发生了具大变化后,中植集团面临更大的挑战时,外因就解决不了问题了,毕竟解植春的帮助只能是辅助性的。
其四,中植系怎么获得中融信托的控制权的?
中植系获取中融信托控制权的过程,即有人脉资源又充满智慧的。中植集团早年间通过重组哈尔滨信托后改名为中融信托,然后,把注册地变更到北京,再把中融信托的规模作大,有了中融信托这个大平台,中植系运用旗下各类金融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包括:信托、基金、PE等,这些平台相互协作,为中植系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中植系对中融信托除了股权层面的操作,中植系还通过任命或影响管理层人员,间接加强对中融信托的控制,确保战略决策符合其整体利益。
2018年前后,中植系意识到风险越来越大时,需要央企来背书,于是,中植集团将中融信托的第一大股东股权转让给了央企,中植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实际,中植集团在中融信托中的第二大股东加上第五大股东的股份,中植集团还是中融信托实际控制人,只是从表面上看第一大股东是央企,这样在市场上更有说服力。
其五,中植系掉进了多少投资的坑
中植系,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中一个庞大的资本集团,近年来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巨额的投资损失,大量的投资失败,导致血本无归,赔了上万亿才倒下的。
第一是,负债规模巨大:中植系的负债近4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相当于当时恒大集团负债的两倍,显示了其财务危机的严重性。
第二是,财富管理公司暴雷:中植系旗下的恒天财富等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出现产品逾期和兑付困难,这些公司主要发行的定融产品成为重灾区,导致大量投资者,尤其是高净值客户蒙受损失。
第三是,投资端问题重重:中植系投资了所有爆雷地产公司,例如:恒大等所有爆雷的房地产公司,血本无归。中植系在资本市场涉足广泛,与数十家上市公司有关联,但其在投资策略上的激进和一些“骚操作”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贬值、投资失败。
第四是,兑付危机:中植系涉及的单个投资额300万以上的高净值客户约有15万人,涉及金额巨大,兑付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第五是,骗局与欺诈风险:在中植系产品暴雷后,还出现了针对受害投资者的各类骗局,包括冒充官方机构进行诈骗、虚假的清退回款、以及利用维权群诱导投资者缴纳各类费用等,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损失。
整体来看,中植系所掉入的“坑”涵盖了高额负债、产品违约、投资失误、信任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诈骗风险,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了其金融帝国的黯然陨落。
其六,中植系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庞式骗局
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一度是其庞大金融帝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管理和销售各类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包括许多高净值个人和明星客户。然而,这些公司卷入了所谓的“庞式骗局”风波,这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是,自融问题:中植系被指控存在严重的自融现象,即使用从投资者处筹集的资金,大部分地用于自身或关联公司的运营、投资甚至偿还旧债,而不是按照承诺投入到宣传的优质资产项目中。这种做法违背了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导致资金链高度依赖于新资金的持续流入。
第二是,借新还旧:中植系的模式被指类似庞式骗局的核心特征,即依靠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偿付旧产品的本金和利息,而不是通过实际的资产收益。这种模式在经济环境好、资金充裕时可以暂时维持,一旦新资金流入减少,就会迅速暴露出资金缺口,导致整个体系崩溃。
第三是,资产质量和透明度问题:中植系的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质量受到质疑,由于缺乏足够的透明度,投资者难以判断其投资是否安全,加之多次踩雷(如投资失败案例提及的乐视、中弘股份、长生生物等),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
第四是,法律后果:面对巨额的债务和投资者的维权行动,中植系的问题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北京朝阳警方依法对“中植系”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显示了事态的严重性。
综上所述,中植系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所以被指为庞式骗局,主要是因为其资金运作模式涉及自融、借新还旧、资产不透明以及兑付危机,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庞式骗局行为相符,最终导致了金融帝国的崩塌。
其七,为什么说中植系的问题十年前就有苗头?
十年前中植集团想请我担任总顾问兼首席经济学家,我与中植老板当时有一个深入的谈话。
我是从经济规律讲中植集团必须在十年前转型升级。我说人类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经济发展规律是:
产业发展第一阶段:生产要素导向。
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有的成功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可能是天然资源,或者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或者是廉价的劳动力。这就是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初期的改革开放。
产业发展第二阶段:投资导向 中等收入陷阱,大家都通过投资快速简单赚钱。例如:炒房,炒地,炒资源,结果是产业升级乏力,同行业恶性低水平竞争。投资导向阶段是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门槛,能成功跨越的并不多。大部分国家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例如:80年代中期南美国家,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植系起家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投资导向阶段,问题是十年前,我国的投资导向阶段就已经开始结束了。如果中植集团还是用原来成功的模式经营,未来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中植集团必须在十年前转型升级。可是,我讲的经济规律太超前,当时我国从上到下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作为民营金融机构的老板当然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就是为什么从十年前开始中植集团投资赔钱的项目是越来越多,到最近几年是投什么赔什么。硬是把这将近四万亿大部分都赔掉了。
我当时是苦口婆心的对中植的老板说:中国原来赚钱的模式结束了。接下来中国的产业需要升级,中国的产业进入到产业发展第三阶段:产业集群升级创新。中植集团必须结束过去的商业模式,向着打造各行各业产业集群升级,帮助中国的产业升级,帮助中国的企业升级,才能获得更加健康的大发展。
产业集群升级阶段,自主品牌开始崛起。产业集群中企业也以自已强劲的竞争实力,影响着国内相关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的步伐加快,重要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由相关产业集群中产生。
产业处于产业集群升级创新阶段时,依赖生产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越来越少,产业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创新,产品与制造技术也不断升级,新机制不但保持自我强化状态,并创造高级而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同时也与许多产业形成联系,营造出产业集群锐不可挡的气势,并发挥自我强化功能。以中植集团强大的背景和资源,以及资金,来打造行业的产业集群,十年之内老板最起码是中国首富,这才是中植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
可是,工人出身的老板听不懂。十年前我没有说服老板,也不愿意担任他们的总顾问兼首席经济学家。
而中植系的问题在十年前就有危机的苗头了:
第一是,资本运作模式:中植系早年间以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著称,包括利用复杂的股权结构、高杠杆操作、以及通过旗下众多金融机构和平台进藏问题,直到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集中爆发,一旦爆发时就是企业倒下的时候。
十年前,尽管中植系表面看似风光无限,但其背后的风险累积和运营模式的潜在问题,早就已初露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严重的危机和灭顶之灾。最要命的是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个巨大的危机,还在蒙眼狂奔。这就是为什中植系这么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一个将近四万亿的金融巨轮说倒就倒,说倾覆就倾覆,说破产就破产的真正原因,不是商场风云变幻莫测,而是经济规律有因有果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