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祠堂里唱“新戏”,江西这地把客家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图片
在祠堂内开展普法宣传(图/受访单位提供)
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特征。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清溪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溪全村1120余户5920余人均为客家人,古祠堂、古寺庙近30座。近年来,清溪村把客家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结合祠堂众多的特点,成立祠堂议事理事会和宗祠说法普法队,开展“祠堂说法、祠堂议事、祠堂评理”,取得了矛盾纠纷、信访问题逐年递减等成效。清溪村连续多年未发生“民转刑”案件。
祠堂说法
近日,走进南塘镇清溪村祠堂调解室,只见吴智尧正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给村民们讲解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听了吴主任的讲课后,我受益匪浅,我今后可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场群众表示。
吴智尧,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智尧释法调解坊”品牌创始人。2023年12月,他又当起了茅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茅小店”直播间“智尧说法”栏目主播,通过直播普法,达到“宣传一部法律,讲解一个案例,教育一片公民”的效果。他坚持做一名义务普法教育的“宣传员”,被群众誉为“法治阳光的播撒者”。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清溪村祠堂说法普法队成员。
“只有强化群众法治观念,让他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才能更加安定、和谐。”吴智尧告诉记者。
据了解,清溪村成立祠堂说法普法队,不定期在各宗祠祠堂内就赡养问题、婚姻家庭等常见的问题普法。通过多次的法治专题宣讲,逐步让清溪村村民法治意识增强,进一步为清溪村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今年以来,清溪村通过开展祠堂说法,让村里600余村民接受了普法教育。
祠堂评理
在清溪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建房界址问题产生争执,双方意见不一。为平息纷争,在清溪村召开的祠堂评事理事会上,理事会成员与调解员细致聆听双方陈述,深入剖析矛盾根源。同时,以客家人与邻居和睦相处的习俗为引导,耐心劝解。在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确保双方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公正调解,最终促成双方签署调解协议,有效化解了邻里间的纠纷。
据了解,清溪村在祠堂成立了评事理事会,开展“祠堂评理”。群众可以反映生活中的急难愁盼,理事会成员为村民们解答疑惑、化解纠纷。
如今,“祠堂评理”成为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平台。
“通过开展‘祠堂评理’,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类矛盾纠纷,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法诉求。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祠堂评理’,为村民解决了山林权、相邻界址、承包租金等诸多问题。”清溪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小华表示。
祠堂议事
位于清溪村的老农贸市场,由于年久失修,摊位设施设备老化,排水不畅,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购物、生活。
清溪村议事会成员召集村民来“祠堂议事”,促成大家对农贸市场改造达成共识,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客家宗祠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讨论族中大事的议事厅。清溪村共有吴、罗、丁、刘、陈、邹、康7个主要姓氏。清溪村从每个姓氏祠堂中邀请“五老”人员、党员代表、致富能人、杰出乡贤等成立祠堂议事理事会,把村务家事摆到祠堂里。
如今,在清溪村,从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到文明乡风的蔚然成风,无不彰显着“祠堂议事”的影响。清溪村通过开展“祠堂议事”,不仅激活了村民的自治潜能,更促使基层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民众参与”的华丽转身,激发了自力更生的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新法治报 刘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