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餐桌升级社区餐厅,养老助餐点的服务会打折扣吗?

全文2959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东城区15个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面向所有社区居民开放,实现养老资源和社区居民互惠共赢。

02社区餐厅不仅为老年人服务,还吸引年轻人、上班族等社会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

03为了保障老年人优先就餐,社区餐厅采取错峰就餐、推出老年人特定餐食等措施。

04同时,社区餐厅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丰富菜品品种,给老年人带来更多实惠。

05事实上,养老助餐点升级成为社区餐厅已成为一种趋势,让养老服务资源服务全社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朝阳门伏枥餐厅,前来就餐的90%都是回头客
从专门服务老年人,到面向所有人,近日,东城区15个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向所有社区居民开放,以回应居民诉求,倡导“全龄友好”服务,让养老资源和社区居民互惠共赢。
养老助餐点升级为“全龄友好”,为老服务如何开展?除了老人,年轻人也来吃,会不会让养老助餐的服务打折扣?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现场
不仅方便老人,也吸引孩子和上班族
地点:和平里街道友邻餐厅
“今天有糟溜鱼片吗?”“这里开晚餐吗?晚上我还想来……”试运营还不到一个月,位于北二环边上的和平里街道友邻餐厅就让老人“吃了这顿想下顿”。
这家“友邻餐厅”,是依托和平里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养老助餐点。7月初,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开业试运营,“友邻餐厅”也随之开餐。这家本来定位于养老助餐功能的餐厅,在开业时就“升级”为了“全龄友好”,不光面向老年人服务,社区居民、周边的上班族都可以来吃。
走进“友邻餐厅”,让人眼前一亮。为了保证卫生,用餐者从智能设备上自取餐盘,只需按一下屏幕上的按钮,消毒后的餐盘就缓缓推了出来。餐厅每天中午提供七菜一汤,都是小份菜,有荤有素,有虾有鱼,还有种类丰富的主食。用餐者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菜品后,结账时只需要将餐盘放置在收银台上,就能自动显示价格。原来,餐厅的餐具内置芯片,可以自动识别价格,从而省却了算账的麻烦。
“友邻餐厅”总面积330平方米,共设置60个餐位,配备了适老桌椅、防滑地板。午餐时段,不少老人来到这里,打上一两个菜,老伙伴们边吃边聊,别提多惬意了。
“我都在这儿吃了一个星期了,这儿就是我的食堂。”居民杨阿姨开心地说。杨阿姨今年66岁,家住西河沿社区。她说,自己不爱做饭,又怕外卖太油太咸,这家餐厅解决了她的大问题。“第一天开张我就来了。”杨阿姨说,这里菜品丰富,味道可口,价格公道。
来这里就餐的除了老人,还有附近的上班族。点餐之前,“白领”小张先打开电脑办了会儿公。“同事推荐的,我来过几次了,这里少油少盐,吃着健康,一顿饭二三十元就能解决,对年轻人也很‘友好’。”
图片
在和平里街道友邻餐厅,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用餐
居民王女士和3岁半的女儿是第二次来这里就餐。“孩子爱吃这里的黄米糕,今天没有,但是有鸡蛋饼,孩子也爱吃。”王女士说,这里饭菜干净,口味也比较适合小孩儿,她和女儿都很喜欢。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餐厅午餐时段的接待量为2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但随着暑假到来,餐厅里的小朋友也多了起来。有的是爷爷奶奶带着孙辈,有的则是扶老携幼,一家老小都来吃。因此,餐厅还特意开辟出一块“亲子区”。
一种食材三种做法,让众口不再难调
地点:朝阳门街道伏枥餐厅
中午11点刚过,位于东城区大方家胡同38号院内的伏枥餐厅已座无虚席。前来就餐的顾客,半数以上是老年人,还有正在放暑假的孩子以及附近的上班族。墙上贴着的手写菜单极富特色,14种不同搭配的套餐适合各类人群,其中8.8元和9.9元的两款“长者专属”套餐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最受辖区老年人欢迎的两款套餐,8.8元的套餐可以任选一个素菜,9.9元套餐可以任选一道荤菜,主食、汤不限量供应。饭量小的老人,选这款套餐就能吃饱吃好了。”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副主任陈一告诉记者。
2023年12月,面积约85平方米的伏枥餐厅落户朝阳门街道,每天提供午晚两餐、约30款不同菜品,供餐范围辐射周边7个社区。“伏枥”出自“老骥伏枥”,单看名字,就知道这里是一家老年餐厅。
大字菜单、适老桌椅,大大方便了老年人来就餐。餐厅推出的“惠老价”,更是吸引老人。
今年2月以来,东城区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养老助餐点进行升级,伏枥餐厅也有了变化。餐厅也开始面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有点类似社区大食堂,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辖区居民还是附近的上班族,还有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都可以来就餐。”
由于餐厅所在的位置恰好位于朝阳门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暑假期间,中心组织了很多青少年活动,不少参加完活动的孩子就近在餐厅就餐。有时,附近居民下班晚,只要来个电话,餐厅即使临近关门时间,也会特意给顾客“留饭”。
卤鸡腿、红烧狮子头、西红柿炒鸡蛋、豆角茄子……午餐时分,琳琅满目的菜品摆满了餐台,适合老人和孩子吃。记者注意到,中间还有夹杂着鲜红辣椒的小炒肉、麻婆豆腐、干锅菜花等颇受年轻人喜爱的菜品。原来,伏枥餐厅每周的菜单,都是由顾客们自行投票选出的。后厨还会随时“察言观色”,看到餐台上哪款菜品即将见底,会立刻现制现售。
餐厅负责人顾鲜亮是个“90后”小伙。他告诉记者,接手伏枥餐厅后,他们便对不同人群的口味展开了调研。大部分老人喜欢蒸、煮、炖的菜品,口味偏清淡,口感偏软烂。于是,他们开发了一系列改良版“老年菜”。例如,在制作京酱肉丝时,将整张豆皮切成细丝,与肉丝、葱丝拌在一起,方便老人用筷子夹取。在用海带丝制作菜品时,餐厅将通常4至5毫米粗的海带丝切成2至3毫米的“超细丝”,更加便于老人食用。而考虑到年轻人更偏爱煸炒或烧烤类的菜肴,餐厅每天也会根据顾客的投票结果,准备几款年轻人喜爱的“重口菜”。
“就拿茄子来说,我们餐厅就有三种不同做法。老年人喜欢吃低油少盐的清淡餐,所以我们就准备了蒸茄子。有的人想吃过油的茄子,但又不吃肉,我们就准备了纯素的地三鲜。有的人想吃半荤菜,我们还准备了肉末茄子。另外,我们既有麻婆豆腐,还供应免辣版家常豆腐。”
从老年人的“福利”餐厅,升级为社区餐厅,伏枥餐厅的经营越来越红火。顾鲜亮告诉记者,餐厅营业刚半年多,日客流量已达百人左右。“来我们餐厅吃饭的,90%以上都是回头客。”
释疑
“全龄友好”会不会冲淡了“为老”初衷?
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不是老人也能来吃,属不属于“蹭老”?好好的老年餐桌,会不会失去了初心。
记者注意到,虽然已经全龄友好,但这些从养老助餐点升级来的社区餐厅,为老服务属性并未改变。
对老人价格更优惠
首先,不同的人来就餐,在价格上会有所差异。以和平里的“友邻餐厅”为例,餐厅对60岁以上老年人打95折。这样一来,餐厅就可以用稍高的市场价格“补贴”老年餐,从而减轻运营压力。
海运仓社区养老驿站的养老助餐点也从中受益。过去,驿站的老年餐桌只面向老年人,虽然有补贴,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如今,老年餐桌升级为社区餐厅,面向全社会开放,不但对老人依旧优惠,还吸引了周边的上班族前来用餐。随着运营状况的逐渐好转,老人享受的优惠也更多了。
对于社区餐厅的“同菜不同价”,许多年轻人则表示可以接受。
错峰就餐互不影响
图片
社区老年餐厅也招待年轻人,老少同堂其乐融融
年轻人来“蹭饭”,会不会影响老人用餐?以“友邻餐厅”的午餐为例,老人吃饭时间早,11点刚过就来了,而年轻人往往要12点左右才能过来,正好形成了“错峰”。而且,餐厅工作人员也会进行现场引导,让老人能够优先就餐。
养老助餐点升级成为社区餐厅后,为保证优先服务老人,民政部门与运营方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优化服务,突出其为老服务属性,确保“老年资源优先老年人使用”。例如引导“错峰就餐”、推出老年人特定餐食、对老年人优惠等。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绍,“养老助餐点如果只能给老年人供餐,就限制了它的经营范围,对于它的可持续、市场化运作其实是有阻碍的。”
秦臻表示,东城区在全面摸排养老助餐点的基础上,选取助餐服务品质好、老年人认可度高、运营能力较强的助餐点进行功能升级、服务优化,升级为社区餐厅。在优先保障老年群体就餐的基础上,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既体现了其为老属性,还充分拓展其市场属性,有利于社区餐厅的持续健康经营,降低了制作成本,使饭菜的花样与品种更加丰富,带给老年人更多实惠。
秦臻表示,归根结底,养老助餐点升级成为社区餐厅是为了让养老助餐服务更加长远,给老年人带来更多实惠。
养老资源服务社会渐成趋势
让养老服务资源服务全社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设社区餐厅建设工作指引》。其中明确,社区餐厅要为老年人提供适合老年人饮食特点、价格优惠、营养全面的多样化优惠套餐。社区餐厅在做好老年人服务保障的同时,可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
市民政局明确,该指引适用于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设社区餐厅的建设工作,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社区餐厅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