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米芾》《中正之笔》分享会在宁举行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新系列——艺术系列,首批推出的两本书《米芾》与《中正之笔》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图片
7月26日,在南京问象艺术空间,画家喻慧、策展人陈蛮父与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沈晓平围绕两本书籍,深入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颜真卿与米芾这两位书法大师对后世的影响。
《米芾》由外国学者石慢所写,他详细梳理了米芾的生平与书法艺术特点,深入探讨了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中正之笔》则聚焦于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通过对其书法作品的深入剖析,揭示了颜真卿书法艺术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书法之美,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分享会上,喻慧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分享了她对两本书的阅读感受。她认为,书法与绘画虽同用毛笔,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同跑步与跳高,都需要用脚,但技巧与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在她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喻慧特别提到,她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感受颇深,认为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直击心灵,让她深切体会到书法背后的血与泪。谈到米芾时,喻慧表示,米芾的书法具有一种独特的险峻之美,这种美不在于字形的工整,而在于笔墨间流露出的个性与情感。她认为,米芾作为一个艺术家,将书法视为安身立命之本,这种特立独行的态度与她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不谋而合。
图片
陈蛮父则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颜真卿和米芾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提到,颜真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士大夫,“他的书法作品技艺高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米芾则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个性特点,在宋代书法界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晓平认为,书法艺术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每一幅书法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书法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直接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都能通过书法艺术感受到一种共通的美感和情感。”
唐宋变革,带来书法艺术新面貌
陈蛮父从学术角度,深入剖析了唐宋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在他看来,唐宋之间这段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文艺复兴,书法、绘画、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唐代书法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追求的是一种潇洒与博大的美感;宋代书法则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米芾的出现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特别提到,米芾的书法价值不仅在于技艺高超,更在于其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追求。陈蛮父认为,米芾的书法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与创新,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艺术独立价值的深刻认识。此外,他还介绍了《米芾》一书的作者石慢对米芾书法艺术及生平的深入研究,认为该书为国际学术界了解米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视角。
“唐宋变革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更是文化观念与艺术审美的深刻转型。”喻慧表示,“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书法艺术也呈现出一种雄浑博大的气象。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士人阶层逐渐崛起并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这一变化反映在书法艺术上,便是更加注重个性表达与情感抒发。”
图片
喻慧认为,唐宋书法艺术的变革,实际上也是士人阶层文化心态与审美趣味的转变,“唐代士人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英雄主义情怀;而宋代士人则更加关注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他们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超脱。这种文化转型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审美,书法艺术的时代价值
分享会上,嘉宾们还就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认为,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奔波,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书法艺术则提供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世界,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此外,嘉宾们还强调了书法艺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书法艺术也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通过笔墨的交流和碰撞,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艺术系列”的推出,丰富了丛书的内容,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也为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垚仟
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