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产业园进入2.0时代!远景智能邱林:发布数据网络是中国本土数据库建设的开始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明俊
7月26日,已连续举办三届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与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同期举行,以“零碳创造”助力“绿色发展”。作为见证国内零碳产业从理念创新到实践应用、标准制定、模式推广转变的行业大会,本届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再次发布了三项重大成果。
图片
2024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图源:主办方
伊金霍洛旗委副书记、旗长、蒙苏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空港物流园区党工委书记乔小军在会上宣布,正式推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旨在实现从2024年零碳制造的“1”到2027年的“2”。
乔小军介绍,经过三年奋斗,实现了2021年零碳的“0”到2024年“1”的突破。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零碳产业园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主要取得了四项标志性成果:一是建成了完备的零碳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培育了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三是打造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四是发布了全国首套零碳标准。
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2022年4月建成投产,由远景科技集团首创并落地鄂尔多斯。随着“碳排放”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各行各业对“碳”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零碳产业园也随之成为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新机遇。
零碳产业园进入2.0时代
远景携手鄂尔多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走在全球前列。
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将以绿色电力为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全领域减碳,推动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并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实现零碳产业园的可复制可推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而实现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的具体行动路径被划分为“十大行动”与“十大体系”。
其中,“十大行动”主要聚焦研发和制造领域,概括为1+2+3+4行动,1是零碳规划布局行动;2是人才科技驱动,3是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市政三大示范行动;4是零碳功能、零碳管理、零碳标准、零碳认证四大支撑行动。
“十大体系”主要聚焦运输和服务贸易领域,围绕零碳制造、零碳物流、零碳贸易、零碳服务四个维度,构建零碳基础设施零碳联动服务、零碳仓储加工、零碳包装服务、零碳智慧物流、零碳认证、零碳通关、零碳创意、零碳检测、零碳汇算十大贸易服务体系。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对进驻企业是友好的,从能源供应、科技创新、到货物进出口等一应俱全。
绿色电力方面,到2030年鄂尔多斯市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绿电供应量将达到每年2400亿千瓦时,叠加新型电力系统,入园企业可以得到充足的绿色供应,同时,企业综合用电价格可在当前工业电价基础上再下降20%以上。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落地建成,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等科研院所相继建成,鄂尔多斯将成为新能源领域创新高地、转化高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由于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零碳产业园作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中欧班列、航空口岸额将发挥更大作用,园区产品可直接通江达海、销往全球。
更重要的是,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正处在产业转型变革的大环境中,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鄂尔多斯光伏长城等项目将直接提供近2千瓦的新能源装备定订单,鄂尔多斯3000万吨煤化工绿氢逐步替代和33万辆重卡清洁置换也将为企业巨大市场空间。
乔小军表示,到2027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将建成世界领先、“源网荷储”的一体化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构筑全国一流、高度集聚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内外联动、高效循环畅通的贸易服务体系,形成规则更加完备、更可复制推广的零碳发展新范式,成为绿色电力消纳的集中地、绿色制造业集聚地、绿色商品出口贸易的集散地。
此外,远景科技集团还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联合启动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编制,将进一步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能源供给、零碳数字操作、绿色工业集群、产品碳足迹管理等维度,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引和认证标准,为零碳产业园在全球的复制提供标准支撑。
国际ILCD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发布
除了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外,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发布了国内首个由多机构共同参与、囊括多国别的数据网络——国际ILCD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
图片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
“为什么我们要建设这个网络?”邱林说,“从我国绿色发展来说,需要绿色支持、需要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数字化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都需要精细化的碳管理,关键是有一个完整覆盖全行业的背景服务库。另外一个是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碳壁垒问题。”
邱林表示,碳足迹管理体系分几个层面、几个维度。最开始更多都是企业自己的产品,无论是满足下游客户的要求或者出口的要求,都在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有的更加数字化,有的还有IoT技术做辅助。
“企业在做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时候,无论是自己做还是邀请第三方做,他们会发现碳足迹的核算,不同机构去算,结果不一样。”他说,“即使拿到这个结果,出口到欧洲,比如面对法国光伏CRE法规要求的时候,初期我们自己算的碳足迹没有用,因为不了解,以为是有第三方的机构对碳足迹进行认证就可以用,其实不然。特别是法国,包括后来韩国等国家设定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不能说复杂,其实不难,但是它很严格。”
邱林介绍,在出口“新三样”中,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动力电池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数据库成为了计算碳足迹时的瓶颈。欧洲要求在计算碳足迹的时候,必须用它的数据库。
“最重要的问题是,国际数据库里面指向中国的数据,是他们研发出来的数据。他们的研发,很多比较老的文献,也没有做很多更新。我们现在很多数据,都是欧盟在2010年编制的关于中国的数据,每一年会发布一些新版数据出去,但这些新版数据是指所有数据参数里,可能一条、两条做了更新,但不是说所有的数据链都做了更新。一两条内容的更新,并不会导致最后的结果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欧盟数据库里中国的数据,都反映是比较老旧的,值都是偏高的。”他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由远景发起、多方参与的国际ILCD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将有力推动碳足迹国际互认。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这类国际贸易规则的出现,产品碳足迹测算越来越受到出口企业重视。该数据网络的发布将助力中国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为国内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提供重要支撑。
“今天数据网络的发布,只是一个中国本土数据库建设的开始,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共同加入到网络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为我们国家建立本土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撑,加速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以及实现碳壁垒对话中掌握话语权。”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