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中的百年农讲所 | “95后”写50余个故事讲百年

1956年7月29日本报头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将于8月1日起开放》。从那时起,无数游客来到农讲所纪念馆,追溯中国农民觉醒的起源,追寻革命先辈的事迹。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本期《画卷中的百年农讲所》结合画作《农讲所颂》,展现一代代人赓续农讲所百年星火、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带领读者感受汩汩流淌的红色血脉。
【本期画作】
图片
名字:《农讲所颂》
作者:梁世雄、蔡迪支、林丰俗、陈章绩
材质:中国画
创作时间:1977年
尺寸:160cm×321cm
广东美术馆藏
《农讲所颂》是为纪念第六届农讲所开办五十周年所作,由多位画家组成小组合作创作而成。这张巨幅画作中,农讲所纪念馆被木棉花环绕,建筑群显得雄伟壮观,络绎不绝的工人、农民、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来此参观学习,渲染出红色革命精神不断传承发展的情景。
花半年寻匾木雕刻周恩来手书馆名 农讲所旧址建起纪念馆
画作《农讲所颂》中,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学生正走过农讲所棂星门,这座白色花岗岩雕就的门楼上有“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字样,字体清劲有力,端庄沉稳,这是周恩来总理的题字,他曾是第六届农讲所教员。
1953年5月,文化部批复同意修缮农讲所旧址,设立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这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纪念馆之一。同年10月,总理办公室转来周恩来亲笔手书“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确定了馆名。纪念馆筹备委员会对题字十分珍惜,为了找到合适的牌匾用木,工作人员用半年时间寻得一块防潮抗蛀的坤甸木,交由雕刻老技工龙珠刻成如今棂星门上的十六个金色大字。
图片
棂星门上的题字。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后,所址先后被农民银行、伤员医院、番禺县政府、番禺中学等改建使用,环境风貌发生改变。1953年,由叶剑英担任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制定了修建计划,并在《修建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意见书》中,列出详细计划,包括拆减加建的门面砖墙、前庭小屋、毛泽东寝室天井上盖等,以恢复旧观。当年6月,广州市聘请龙庆忠、林克明等古建和文物专家组成修缮计划小组,聘请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傅组成施工小组,按“文物结合以修补保固、保持原来式样”的原则开展修缮。
为了尽可能按原样原位归置陈设,农讲所的学员和职员被请来再三核对,当时的街坊居民也被请来提供意见。比如关于课堂用哪种凳子,学生回忆不一,难以断定。1954年,周恩来到农讲所旧址参观,回忆第五届农讲所用的是长凳,且第六届农讲所的公用家私都是从东皋大道第五届农讲所办学点搬来的。因此,课堂复原陈列确定用长凳。
修缮过程中,纪念馆主办广东农运史料陈列室开展的资料征集得到各界鼎力协助:彭泽民送来恽代英、邓中夏等教员照片;省文化局转来萧楚女照片;广州博物馆运来文物两箱;中国革命博物馆借出革命文物600件,纪念馆从中复制了200件,作陈列展出之用。
经过筹备委员会数年努力,1956年3月、4月间,包括庄严的铁制中国纹样正门、如今成为“网红点”的彩瓦压顶红墙在内的整个建筑群完成修缮,陈列布展也圆满完成,同年8月1日农讲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拟定展览提纲如搭大戏脚本 全国画家雕塑名家加入创作
1969年2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农讲所纪念馆西侧建起一座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陈列馆,当年10月对外开放。因屋顶的火炬样式装饰且建筑有“星火燎原”四字,俗称“星火燎原馆”,这里在2015年被改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图片
星火燎原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为了建设陈列馆,300多位从全省各地抽调的各领域骨干聚集到农讲所纪念馆。他们分为编辑组、美术组、雕塑组和版面设计组,一方面要筹划新馆内容,另一方面要对纪念馆原有的展览进行改进。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就是在当时来到农讲所工作,他回忆,拟出展览提纲等于“搭一台大戏的脚本”。为了唱好这台“大戏”,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王恤珠、陈衍宁、汤小铭、林墉等画家和潘鹤、唐大禧、梁明诚、刘仁毅等雕塑家陆续到此,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旺盛的创作力,留下了一批经典的美术作品。林墉创作的《调查归来》几易其稿,将原来设定在学员宿舍的场景,改在了一个打开着大门的室内门边,毛泽东坐在这里与调查归来的学员们交流思想,画面上能看到远处的树和墙,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和学员们的脚步。杨之光画《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在人物动作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我看了很多书,最后还是决定采用主席启发农民阶级觉悟的形象……毛主席手指的动作就是在为农讲所学员分析农民如何被剥削的动作。”为了积累素材,美术组还到汕尾渔港等地写生。
“95后”讲解员写下超20万字讲解词 摄影师坚持十年记录变迁
作为全国闻名的红色地标,农讲所纪念馆今天仍然受到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今年上半年,农讲所入馆人数就超过了60万人次。在网络平台上,这里是被力推的“广州最美红墙”;在周边居民看来,这里有可资散步的广场,也有榕荫下的夜场电影。年轻人喜欢这里新开的文创咖啡店和慵懒的馆猫;年长的市民更关注展览中自己熟悉的时光记忆。
图片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伴随着这处红色史迹成长起来。“95后”讲解员伍嘉希入职农讲所纪念馆刚满6年,但已经获得一大串亮眼的荣誉。“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名单……从大学志愿者到专业讲解员,她参与1000多场讲解接待,撰写超过20万字讲解词。此外,伍嘉希特别撰写了50多个农讲所红色小故事,按故事里教员学员的籍贯或革命工作方向分类,讲解时根据观众特点选择讲述不同的故事。她还记得刚入职不久,就接待了90多岁的老红军贾献图、杨匏安之子杨文伟等嘉宾,并被他们的革命故事深深感动。当时坐在轮椅上的贾老努力挺直腰背,毕恭毕敬地向毛主席雕像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情景深深印在伍嘉希的脑海里。“虽然是老故事,但我也要尽力地常讲常新,要把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鲜事物融入进去,老故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激励着我们一直向前。”
在拍摄农讲所已经超过十年的摄影师吴吕明看来,他的镜头定格下南来北往的游客来此打卡、重温感悟那段峥嵘岁月,似乎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因为建筑在变化,树木在生长,新的面孔不断出现,更丰富的活动层出不穷。
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黎淑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公共文化的角度去活化、延展农讲所的厚重历史,希望农讲所的红色故事能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
图片
统筹/何超、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 柯楚彬、谈蕴哲
图/广东美术馆、农讲所纪念馆提供(除署名外)
本文资料来自《无悔的年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