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博物馆讲解要多些“馆方声音”

暑期的博物馆和近日的气温一样,热度居高不下。据某订票平台统计,截至目前,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的人次同比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已超过主题乐园。为了更好地参观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然而,“价格高”“讲解不专业”“无故取消讲解服务”……非馆方讲解引来吐槽不断,引起社会热议。
  眼下,随着暑假的到来,到博物馆打卡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通过参观博物馆,让孩子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与影响,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由于僧多粥少,博物馆讲解员一人难求,成为稀有资源。在此情形下,一些游客只好聘请私人讲解员进行讲解。
 但是,私人讲解弊多利少,一来价格不菲,很多私人讲解员漫天要价,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甚至几千。而讲解水平与馆方讲解员相差甚远。尤其是有的不尊重历史常识,甚至把一些戏说也掺杂进了博物馆讲解中,让人哭笑不得。
  中华文明历史久远,华夏文化星河灿烂。博物馆都是客观呈现,每一件历史文物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生态。作为讲解员要尊重历史,不能瞎说,更不能歪曲历史。否则很容易以讹传讹,造成对历史的误读。戏说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不尊重,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
博物馆讲解需要“馆方声音”,拒绝“私人定制”。一方面,国家层面文化部门要加大对博物馆讲解员的人才培养,把专业讲解的人才培养当作一项文化工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精神,着力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讲解员队伍。另一方面,对散落在民间的博物馆讲解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严格管理,通过专业考试方能上岗,要知道,不规范的博物馆讲解很容易造成文物伤害,让历史走形变调,对中国历史造成一种致命伤害。
 再者,对于游客而言,到博物馆参观要找那些具有讲解资质的讲解员进行讲解,万万不可图便宜、图省事。通过“私人定制”聘请讲解员,一旦发生权益纠纷,往往很难维权。因为一些私人讲解员居无定所,属于散兵游勇,采取的方略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需要维权的时候往往难觅踪影。如此一来,游客陷入了一种维权难的境地,得不偿失。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发生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针对文博工作出台了不少文件。但整体上看,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还跟不上博物馆快速发展和大体量增加,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其他诸如如何推动文物交流、如何推动文物活起来,文物藏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文物数字化标准、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等制度也都还不健全,强化博物馆政策供给迫在眉睫。
强化博物馆建设首先要从讲解员做起,绝不能让博物馆讲解成为“戏说”。博物馆讲解需要“馆方声音”,拒绝“私人定制”,愿它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