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纷飞含恨逝雄心未竟长太息 ——丁汝昌“生养死葬”三县探源

丁汝昌,世人所知道的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但人们所不熟悉的是,丁汝昌出生在庐江北乡石嘴头,成家定居巢县高林汪郎中村,死后安葬在无为县小鸡山。即“生养死葬”分别在相毗邻的庐江、巢县、无为三县。何以至此?笔者经查阅家乘谱牒并实地探访,获得与各版本丁汝昌传记有所不同的坊间资料,现予以整理,以助我们多角度了解丁汝昌。 
图片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出生庐江丁家坎
据《潜川丁氏宗谱》载,其先祖世居安徽凤阳。元至正四年(1344)徙居庐江北乡石嘴头。历四百余年,渐成望族。因庐江县别名“潜川”,故世称“潜川丁氏”。又因其村落位处巢湖南岸河堤岗坎之上,便得名丁家坎(今石头镇石头社区丁家坎村民组)。 
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于一农户人家,系潜川丁氏第十六世裔孙,“先”字辈,取名丁先达,希望长大成人能富贵利达。(后自己改名为汝昌) 
丁汝昌出生数月,其母亡故,由祖母抚养。三年后祖母又病逝,只剩下他与父亲丁志瑾相依为命。七岁入私塾,因家境日窘而辍学。十岁起便帮人放鸭、摆渡船、做豆腐,无工钱,只管温饱。咸丰元年(1851),父亲病逝,时年十五岁。 
据传,改变其命运者,源于一场嬉戏:咸丰四年(1854)春,一日,丁汝昌在家门口塘与村民在一起挑塘泥。一外地商人路过,看到几个小伙子在泥塘里嬉戏打闹,便笑说道:这塘里有个“红顶子”,谁戴上谁将来即可做官。只见一个同龄伙伴当场就在泥塘里找到一片枯萎的荷叶,往丁汝昌头上一盖,戏弄道:“送个红顶子给你。”众人大笑。丁汝昌性起,当即说道:“我将这根扁担撂向空中,扁担如果站着,我就去参军戴红顶。”说罢,便将手中的扁担抛向空中,扁担落地果然笔直插在泥塘中。自此,丁汝昌萌生参军之意。 
是年,太平军攻打庐江县城,由于兵力悬殊,团练首领吴廷香战败身亡,庐城失守,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隶属驻守安庆的程学启部下。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率湘军5万余精锐部队围攻安庆。安庆失守,丁汝昌随程学启投入湘军。因“每战令居前,屡获捷”,获封“哨官”,继而升任“千总”(从六品武官)。咸丰十一年(1861)冬,曾国藩命其门生李鸿章招募淮军,并将程学启所率人马全部转入淮军。丁汝昌也就这样加入了淮军行列。 
是年,丁汝昌25岁,回老家完婚。其妻钱氏(1838-1872),为丁家坎村南二里钱家冈村人,系丁父尚在世时为其定下的“娃娃亲”。婚后次年,长子丁代龄出生。 
同治元年(1862)三月,程学启、丁汝昌作为首批淮军,随副将刘铭传参与援沪作战。见丁汝昌作战悍勇,刘铭传便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到自己“帐下”,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升为副将。 
迁居巢县高林
18岁离家从军,短短10年时间就成为“副将”,令丁家坎的族人为之骄傲! 
谁知就在当年,丁汝昌却决定将家室搬迁到巢县汪郎中村(今巢湖市散兵镇高林社区汪郎中村)。为何做出这样的决策?在当地流传至今的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今武将‘讳’地名”之故。即武将的姓名、字号与地名不可“相冲相克”。 
丁汝昌的家乡庐江县,“庐”字读音为lú,谐音“炉”,丁汝昌姓“丁”,“丁”谐音“钉”,“钉”怎么能放在“炉”里面呢?丁汝昌对此深信不疑。但他又眷恋故土,毕竟生于斯、长于斯。于是他请来一位风水大师,大师提议他沿巢湖南岸向东,只要走出庐江县境即可,无需远离。于是他便与堂兄丁先远沿巢湖南岸向东,不足半日,来到与庐江县毗邻的巢县境内的高林山。 
《读史方舆纪要》称:高林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盘伏数里,林木高耸。山下有高林市”(即今之高林镇)。此地系庐江县东北角、巢县南乡。环视四周:东南有山,西北濒临巢湖,近有商贸集市(高林市)。尤其是此地距祖居地丁家坎,策马扬鞭只需半日路程。如是,丁汝昌当即拍板:迁居此地! 
时丁汝昌刚入淮军,军务在身,选好地址后便返回军营。迁建之事交由夫人钱氏、堂兄丁先远操办。鸠工庀材,“栉星沐露,芟荆剪榛。郢匠陶夫,各就其列。”经年,府邸落成,时人称之“丁公府”。 
当年的“丁公府”建筑规模如何?刘公岛景区官方网站上有一篇《走进威海百年建筑——丁汝昌寓所》的文章。文章介绍道:清光绪十四年(1888),在海军公所西200米处的向阳坡上,北洋海军依照安徽巢湖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布局,建设了提督丁汝昌寓所,民间称“小丁公府”。“小丁公府”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三栋三进三出青砖小瓦建筑,全清式举架木砖结构。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由此可知汪郎中村“丁公府”当年的恢弘气度。 
初始搬迁时,仅有夫人钱氏及其子代龄、堂兄丁先远与其子代祺,其他宗亲均留居丁家坎。同治八年(1869),夫人钱氏生次子代禧。 
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致书抗议。刘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星夜驰归巢县,在“丁公府”整整闲居三年,幸免一难。光绪三年(1877)秋,因“陕甘叛乱”,拟起用淮军旧部“征剿”,丁汝昌“奉旨发往甘肃差遣”。后经李鸿章斡旋,留用于津门(今天津)筹办水师,派赴英国学习海军。清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图片
庐江县丁家坎“丁汝昌纪念馆”
安葬无为小鸡山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丁汝昌拒绝投降,服毒自尽,以身殉国,时年59岁。灵柩从烟台运回巢县高林汪郎中村。丁汝昌生前最宠爱的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 
由于朝廷谕旨“籍没家产,毋庸议恤”,丁汝昌便成为整个甲午战争失败的替罪羊。刑部下令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砖丘于村头,不得下葬。直到宣统二年(1910),清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原衔,以示昭雪。 
由此,丁汝昌的灵柩才得以解除铜箍,与魏夫人合葬于今无为县境内小鸡山。 
为何安葬到无为县境内的小鸡山呢? 
丁汝昌原本兄弟二人,其兄丁先联早年夭亡。丁汝昌又兼祧堂叔丁志宏为嗣。他“一子双祧”,先后共娶有五房夫人:生父房下,娶了两房夫人,即原配钱氏,继配魏氏;在堂叔丁志宏房下,先后娶徐氏、赵氏、王氏三房夫人(均无后)。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二月,原配钱氏病逝,终年34岁。不幸的是,同年农历八月,在丁志宏房下的第一位夫人徐氏也因病不治身亡,年仅3l岁。一年内两位夫人逝去,丁汝昌告假回家料理丧葬之事,并亲自勘察墓地。 
“丁公府”所在地高林山,系巢县与无为县之界山。山之阳,有一“小鸡山”,山之麓有一“梅花地”,背靠高山拱卫,面朝向阳平川,丁汝昌当即决定将钱、徐二位夫人合葬于此。并吩咐其家人,自己“百老”之后亦葬于此地。令人唏嘘的是,1960年,丁汝昌墓遭到了破坏。而如今只在原地重新修建一“纪念冢”。与此同时,当年巢县汪郎中村的“丁公府”,也遗迹无存。 
值得欣慰的是,在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当年由丁汝昌捐资建造的丁氏宗祠部分保存完好。2014年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地方政府将其修缮复建为“丁汝昌纪念馆”。2023年再次进行提升改造。该馆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展示手法,让游客对丁汝昌的生平和事迹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汪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