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新闻战线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举行 16名新闻工作者精彩开讲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实习生 李敏君)新时代孕育好故事,走转改成就好记者。30日上午,长沙市新闻战线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长沙市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市新闻战线的16名选手围绕对口援藏30周年、防汛救灾、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主题精彩开讲,展开竞逐。
图片
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曾经的“空心村”变成远近闻名的“非遗生态村”;镜头转换间,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顺畅……比赛现场,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娓娓道来,选手用独特视角生动展示了我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淬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取得的丰硕成果。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该项赛事已经成为长沙市新闻战线响当当的品牌活动,是记录长沙的“城市印记”,讲述长沙故事、彰显长沙城市风采的重要舞台。当日,经过激烈角逐,长沙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梁兴兴、林馥蕾获一等奖,长沙晚报记者罗亚坤、周游等4人获二等奖,长沙晚报记者陈登辉、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季鹤婷等6人获三等奖,湘江新区融媒体中心董宇瑶等两人获新苗奖。
图片
带动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
守护梦想,传递爱心。长沙晚报记者周游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段关于勇气、梦想与爱的非凡旅程。
孙午是一位因先天性残疾被遗弃的女孩,通过7次手术,她顺利告别了轮椅,却在求职时受挫,“我们不收残疾人”这句话曾多次伤她的心。后来,在流淌的琴音里,她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点燃了深藏心底的音乐梦想;面对经费不足的窘境,志愿者陈红丽的出现让她的钢琴之路得以继续。
图片
如今,孙午已蜕变为受人尊敬的“小午老师”,带过的学生数以百计。“被爱照亮的孙午,这次想成为别人的光。”周游回忆,2018年,“孙午梦想基金”诞生了,她的故事也登上了长沙晚报,这场爱与希望的接力点燃了更多孤残青年的艺术梦、就业梦。去年,孙午举办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周游和同事提前半个多月跟踪拍摄,推出图文和视频报道《孤残青年孙午的“反转”人生》,感动了无数读者,“当爱与爱传递,当梦与梦共鸣,我们和小午老师一起,走在洒满爱与阳光的路上。”
“愿我们每一次报道,都有力量;每一次相遇,终有意义。”长沙晚报记者罗亚坤近日回访自己曾采访过的一家人,这一次,小摊这次有了新变化:名字从“无声”变“有声”。
图片
“我们可以听不见,但是女儿必须听得见。”2022年,听障人士张永胜和妻子湛靖雯来到长沙四方坪夜市摆摊卖鸡蛋仔,通过辛勤劳作,他们攒钱给女儿小涵买了助听器,却舍不得给自己配。
经长沙晚报报道后,摊位背后的故事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今年1月,在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助下,夫妻俩接受了专业检查,戴上了助听器,从无声世界“踏入”有声世界,张永胜也在31岁生日这天,第一次听到了一声稚嫩的“爸爸”,“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投身公益,帮助其他听障人士,让他们也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
扎根沃土,基层好事暖人心。雨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熊其雨7年来扎根一线,发现了网红店李易面馆和由聋哑听障人士经营管理的粉面店的亮点,以慈善为底蕴,打造“爱心粉面馆”,一时间,两家粉面馆作为雨花区的文明窗口火爆出圈。“好人抱团就扎堆,好人扎堆就出圈,好人出圈就出街,好人出街就出彩,好人出彩就有‘好人效应’,好人多了,好人之城就更有底色。”他说,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沙里淘金的人,为大家挖掘更多基层的凡人善举、好人故事。
用镜头见证乡村“蝶变”
在田野间播种希望,在乡村中守护绿意,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生态保护的守护者。
赤子之心,梦想在路上。长沙晚报记者陈登辉讲述了同事李锋帮扶乡村振兴的故事。2016年,李锋因田野调查闯入了道官冲,被这份宁静所深深吸引,秉持着让好生态“显山露水”、让非遗“活态传承”的理念。他租了废弃“羊圈”作为临时居所,自掏腰包挖开山溪、清理垃圾、修游步道,申报“送春牛”非遗项目,开办民宿加速文旅融合,带动群众不断增收。
陈登辉曾问他,又不升官、又不发财,锋哥你图啥?他笑说:“图我老的时候,不会忘记,曾经为了不被看好的梦想,拼命努力的样子。”
从初遇到巨变,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李锋一步步将这个原本凋敝的“空心村”,带动成了闻名遐迩的网红村、生态村、非遗村。
图片
深耕乡村教育,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在长沙县福临镇的一个小乡村,90后夫妻吴国林和樊恋舒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便利,选择扎根在此,成为开物小学这所小规模学校的守护者,长沙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彭冰琼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
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学校里每位老师都需要身兼数职。吴国林不仅是校长,还要教授五年级的数学和英语,同时兼任全校的音乐和美术老师。“这些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拥抱长沙,宁乡人抢抓一切有利条件修建金洲大道,比原计划提前1年竣工,这催生了国家级宁乡高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宁乡的发展区位、发展速度;为了做大蔬菜基地,新修的西湖大道串联起蔬菜基地和长韶娄高速花明楼收费站,直达省道S208,农户的蔬菜搭上了销售快车……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喻冠男,一路见证家乡的发展。“宁乡人有专有的路‘努’症,一代接着一代,赓续不绝。我也将继续带着责任和使命,一路奔跑、一路记录,陪着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变得更好。”
最长情的告白,跨越千里山河
“希望时间慢些走,还要多留下些技术。”长沙广电记者陈路莎说,这是长沙援藏干部的心声。
作为农口记者,近30年来,她一直奔走在一线;今年,她也跟随全国“最美支边人”伍国强一起进藏,见证来自浏阳市的老伍如何在海拔4480米的高原开辟世界最高的养蜂场,让贡嘎农牧民过上了“甜日子”。现在,贡嘎有了蜂蜜品牌“巅峰贡蜜”,贡嘎高原食品加工产业园也建起来了。“贡嘎是长沙最远的县,长沙永远是贡嘎远方的家。”她说。
千面长沙,值得更多的爱。长沙晚报记者李苏璇分享了长沙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把长沙作为自己“真正的家”的Denis,把长沙作为安放灵魂的立身之所的Zain,倾心于长沙文化科技的Zeba,认为长沙安全感满满的David。
“近年来,长沙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诗和远方’,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异乡客们,总能在千面长沙里找到自己一见钟情的理由,上演着无数个人与城、城与人的故事。”她说,如何让这座美好城市对更多的外国人来说不再仅是“远方”,而是成为他们的“近乡”,“国传人”的道路还很长。
图片
依次拿出一片落叶、一盒糖蒜,和一个什么都没装但蕴藏无限的盒子,长沙广电记者曹楚璇说,这是自己在采访中曾收到过的3份珍贵礼物,“这三份礼物告诉我,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怎样讲好故事。”
在岳麓山的观音阁前,这片落叶穿越1700多年的岁月,见证历史过往、峥嵘岁月;在韶山村,这瓶糖蒜由毛主席的邻居、一位94岁的老人汤瑞仁交由她手上;第三份礼物名为“新质生产力”,“它正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文旅融合全新体验。”
赴边疆,献青春。望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胡琳记录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榜样事例,并为之深深触动。
在雷锋家乡望城,带队巡逻因公牺牲的年轻军官席韬淇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可以优先选择去离家更近、条件更好的地方服役,可他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向党组织递交‘志愿献身艰苦边远地区申请书’。”胡琳不无动容地说,如果一个军事动作一次没学会,他就学10遍;一个学习问题一次没弄懂,他熬一个通宵也要吃透;他在日记里写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我不能确定,但我能确定迎向他们的是坚定而赤诚的我。”
以爱之名,传播正能量。“一个人的十二年,能做些什么呢?”星辰在线记者刘兆锐在援藏期间得到了回答,更展示了高原之上的无私与大爱。
在西藏的贡嘎县,慈善公益人唐林已投身慈善事业12年,在这12年里,他每年都会驱车进藏,将捐赠物资亲自送到当地学校,亲手发放到学生手中。
“唐林说,我代表的不仅是我一人,我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无私大爱的长沙人民。”刘兆锐动容地说,12年的风雨兼程,路途总行程超28万公里,可以绕地球7圈。这份坚持,不仅在高原上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更是在无数孩子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新时代的记录者,新征程的见证人
随警记录,守护正义。长沙广电梁兴兴是一名随警记者,8年来,她守护过解放西最深的夜,见证群众送上“长得帅 破案快”的锦旗;记录过开福区百万黄金劫案嫌疑人落网,乔装过酒店服务员,配合民警敲开了吸毒窝点。
“和平年代,人民警察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一个个名字,是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梁兴兴说,自己将一直闻警而动,继续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现场,讲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故事。
图片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传播新时代文化故事。芙蓉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周信在现场讲述了一个关于“香”的故事。
为了不让传统制香技艺中断,2017年,刘宁夫妇一头扎进和香世界,倾尽所有积蓄,购买香材和工具,进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一套房子的钱变成各种和香试验品。”他们说。
遍寻多种香材、经过上百天实验后,终于制成经典作品,并成立“宁门香局”品牌工作室,创新推出香牌、香珠、“美人锤”等系列产品,与博物馆联名、与文创店合作、以市场品牌化保护非遗技艺,“很感谢你们的报道,不少年轻人联系我们想拜师学艺。和香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每年创作专题片80多个,开展直播近100场次,这是“摄制部的故事”。来自浏阳融媒季鹤婷是个东北姑娘,2020年,她来到陌生的浏阳、开启媒体生涯;几年时间里,她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野、丛林、深山,除了浏阳,他们的脚步遍及江西铜鼓、湖北武汉、通城、云南昆明、上海、温州、吉林等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摄制部的工作常态;团队总是不讲条件,不辞辛苦,尽全力完成好每一个任务,随时等待着下一次的出发。”
图片
用镜头定格历史,传承永恒荣光。今年上半年,长沙广电记者林馥蕾和同事历时3个月,采访了30余位当年从湖南711矿走出来的亲历者;走访16个单位、旧址,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那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
湖南711矿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山”,这群默默无闻的英雄用10年时间,完成了找矿、采矿、炼矿的壮丽征程。“旭日升起,烈士陵园里,长伴英魂的杨梅树,今已亭亭如盖。”林馥蕾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唯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
重启人生,背上行囊再出发。2019年,湘江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董宇瑶由一个民生线记者转变为产业经济线记者。她重燃对记者行业的热爱,坚守岗位,通过参加抗洪行动、防汛救灾、AI发布等活动发现“黑科技”的先进性,用文字记录并分享科技成果。“未来我一定会深耕行业,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好每一篇稿件。”她感慨道,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个行业,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这个岗位有着深深的热爱。
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