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以昂扬的姿态向上向前 ——刚察印象之一

图片
 逆流而上的湟鱼。(资料图)
图片
放养鱼苗。(资料图)
  ■ 张东方
  7月的青海刚察,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无垠的草原新绿如洗,盛开的沙柳花迎风摇曳,泉吉河畔“湟鱼家园”栈道上,挤满了各地前来观赏湟鱼洄游的游客。
  清澈的河水下,一群群拃把长的湟鱼正逆流而上。轻盈细长的身姿,在水深处积蓄着力量,找准时机,猛地奋力向上一跃,竟跃上一道台阶。如果水流湍急,那鱼儿的身体就呈直线一般,顶住水流,兀自不动,水流稍缓,便攒足力气冲上去。有的鱼儿刚刚成功,却又被迎面而来的水流冲了下去,稳住身形后就再次回首,发起冲刺……
  这是7月19日,记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湟鱼洄游观赏基地看到的动人一幕。
  “青海湖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是青海湖特产,是我国唯一的高寒咸水鱼种。
  湟鱼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它全身几乎无一鳞片,体型细长,头部钝而圆,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
  当地人说,青海湖曾经与黄河水系相通,湟鱼的祖先是古黄河鲤鱼,是标准的淡水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湖水逐渐变咸变碱,湟鱼的鳞片逐步退化,裸露的皮肤可以更好地将体内的盐和碱排出去。同时,较高的盐碱含量抑制了湟鱼的性腺发育,不能产卵,于是它们要进行洄游,逆流而上,穿越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水域,到达上游的淡水河流中产卵、生儿育女。小鱼长成后,再顺流返回青海湖。
  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洄游季节。青海湖环湖有数十条淡水河与其相连,是湟鱼洄游的主要河道,而位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的泉吉河、沙柳河则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地点。
  每逢这一季节,湟鱼开始在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那种场面非常壮观。有资料这样描述:“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的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鱼。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
  这是一次生命的不屈抗争之旅。它们成群结队,逆流而行,穿越海拔落差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延续生命的使命。
  这也是一次艰苦卓绝的奋斗之旅。洄游路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付出生命。
  首先是波涛汹涌的激流。湍急的水流中,湟鱼奋力跃起,被迎面而来的大浪拍回,再次跃起,再次被拍回。它们不停地摆动尾鳍维持平衡,即便落差再大、水势再急,昂扬向上的不屈姿态从未改变。
  其次是各种水鸟的侵袭。7月正是候鸟迁徙的时节,从南方越冬地飞来的“猎手们”早早汇聚在湖边“摩拳擦掌”,准备享用这一年一度的盛宴。棕头鸥、鸬鹚等水鸟不时俯冲下来……生死对决,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特别可恨的是,有的水鸟专门啄食湟鱼的眼睛,因为那是最鲜美的部位。被啄眼的湟鱼,都会大批死亡。
  再次是洄游之路上的拦河坝阻隔、小支流搁浅、河道淤积等。据说,鱼群在行进途中一旦受阻,就会在原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找到突破口才会陆续散去。误入支流、搁浅死亡,是这群勇士们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
  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非常动人。湟鱼洄游之路上,有资格打头阵的都是成年且健壮的雄鱼,它们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繁衍后代,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喂饱沿途所有的猎食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雌鱼被猎杀的风险。每年的洄游,打头阵的湟鱼大多有去无回。
  没想到,生命的执着与伟大,竟然蕴藏在湟鱼这一次又一次的洄游之中。
  青海湖湟鱼的兴衰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
  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藏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历史资料显示,在水域面积超过4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中,湟鱼原始资源蕴藏量曾高达32万吨。
  资料记载,洄游季节,鱼群上溯,水声哗哗,如大海起潮,“清水半河鱼半河,鱼儿呀倒比河水多”,洄游的河道几乎变成了“鱼河”。曾几何时,“骑马涉水踩死鱼”“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网千斤”成为当时“鱼丁兴旺”的生动写照。
  物极必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大规模的捕捞导致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当时,青海湖的鱼产量长期占青海省总产鱼量的一半以上。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均渔获量持续大幅下降,到2001年,已基本上捕不到鱼了。2004年,湟鱼竟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湟鱼不仅仅是一条鱼,它对于青海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特有的珍稀物种,它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湟鱼吃湖里的藻类,净化湖水;湖边220多种水鸟以捕食湟鱼为生。它是维系“水—鸟—鱼”共生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湟鱼,水体生态链崩溃,水鸟就不再栖息,青海湖就会变成一片“死湖”。
  保护湟鱼,刻不容缓!从1982年至今,青海曾六次封湖育鱼,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从第四次开始,连续10年采取封湖育鱼零捕捞措施,在我国鱼类资源保护史上尚属首次。与此同时,从2002年起,累计投放鱼苗1.97亿尾。
  “保鱼”行动中,刚察是最典型的一个县。
  沿青海湖一圈约360公里范围内,刚察是离青海湖最近的一个县,也是环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县。
  刚察县将这小小的鱼儿,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蓝图。自2008年以来,连续多次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投资5668.2万元,分别实施了工程固沙、封沙育林草、沙地灌木造林等措施,青海湖流域湿地、草原、森林自然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同时,教育发动群众爱鱼护鱼,每年投放鱼苗千万尾,连续举办十六届观鱼节,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为方便湟鱼洄游,刚察专门将沙柳河2米多高的拦河坝换成了1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到20厘米,以方便湟鱼“跃龙门”。台阶上还修了凹槽,让湟鱼休息聚力。去年,该县又投资850万元在泉吉河修建了21级台阶组成的洄游通道,“每个过鱼台阶高度是鱼身长度的1.5倍、宽度是鱼身长度的3倍,这是专家学者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取得的结果。”当地干部介绍。
  各方共同发力,青海湖湟鱼从2002年的2600吨猛增至2023年的12.03万吨,渔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鸟类也随之增多,生态环境迅速改善。
  草原上暮归的牛羊、随波荡漾的鱼鸥、浅翔水底的湟鱼,这不就是一幅人鱼共栖、人鸟共乐、人湖共存的美妙画卷吗?
  刚察,令人神往的 “鱼鸟天堂”!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