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动不动就“开挂”。
在巴黎奥运会滑板女子街式赛决赛中,14岁的崔宸曦获得第4名,创造了中国代表团该项目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夏季奥运会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参赛运动员——11岁女孩郑好好,出征前刚刚回校参加了她的小学毕业典礼。“11岁男孩暑假在家造火箭”登上热搜,这个男孩自学物理化学编程、写下600多行代码,被网友称为“火箭哥”……
崔宸曦在巴黎奥运会滑板比赛中 图源:新华社
“年龄不大,本事不小”“小小年纪又‘一把年纪’,满脸稚气又‘德高望重’”“又被小孩‘背刺’,真是上不如老,下不如小”……
这两年,“小孩哥”“小孩姐”时常“出圈”。有时候,他们“绝技傍身”,让成年人“自愧不如”;有时候,他们性格直给,硬核回怼,妥妥一枚成年人的“互联网嘴替”。
这一次,不再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而是,“小孩哥,小孩姐,你是我心目中期待的自己”。当我们向“小孩哥”“小孩姐”投去羡慕与赞许的目光时,那道目光也以“期待”的名义反射到了我们心底。
一、主打一个“年少有为”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岁而为秦上卿,周瑜十三岁官拜都督,唐代开科取士专设童子科选拔预备官员……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届“小孩哥”“小孩姐”也各有各的“拿手绝活”。
专业满级,身怀“绝技”。他们有“碾压”普通人的“满级”技能:文能讲课,武能“造火箭”;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
比如,那位年方十一的“小孩哥”大厨,点火预热、单手打蛋、翻炒颠锅……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博物馆给游客讲解大方鼎的小男孩,聊起文物滔滔不绝,眉宇间都是藏不住的热爱。明明只是个小学生,腔调和气势却拉满格;“不是理发店去不起,是‘小孩姐’的教程更有性价比”,一位“小孩姐”教大学生编织各种发型,技术不输专业造型师……
情绪稳定,“处事”不惊。他们有超越年龄的“云淡风轻”。当“打工人”困在精神内耗里不知所措时,“小孩哥”“小孩姐”早就学会了“以逻辑碾压逻辑,用魔法打败魔法”,时不时出面“整顿”。
比如,气定神闲、波澜不惊。你说不喜欢我发卡的颜色,“小孩姐”真的还以“颜色”,“我的发卡,为什么要你喜欢?”;你说我的衣服丑,“小孩哥”就让妈妈再买一件换着穿,“让这位同学看习惯为止”……
再如,遇强则强,只攻不防。跟霸占运动场地的阿姨摆事实、讲道理,跟卖给自己烂西瓜的摊主据理力争,“小孩哥”“小孩姐”擅长正面“硬刚”,绝对不吃“哑巴亏”。
见多识广,自信豁达。这届小孩人小志气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少年的风采。
9岁“小孩哥”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进行英文演讲,分享自己的环保志愿经历,倡导全世界防治白色污染。深圳一位“小孩哥”在地铁上与偶遇的加纳友人侃侃而谈,从深圳的地铁系统说到加纳莫尔国家公园的景色,英文流利、自信大方。这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军团中的“小孩哥”“小孩姐”更是在奥运赛场上掀起了“青春风暴”。除了11岁的郑好好和14岁的崔宸曦,13岁的朱沅铃也将“出征”滑板项目比赛,15岁的杨思琪将亮相冲浪比赛。
二、何以“出圈”?
有人说,“小孩”说的是年龄,“哥”和“姐”指的是能力。一声声“小孩哥”“小孩姐”背后,是我们对这些厉害小孩发自内心的羡慕、认可和期待。
“一语道破”的背后,不是历经世事的通透,更多是未受规训的纯真表达。
“我怎么才能走出‘社恐’?”一位妈妈向8岁的女儿“取经”。“你不用走出来,在那就行了,在哪都行。”女儿随口一答。
遇到不开心的事,成年人往往只能“一怒之下怒了一下”,而“小孩哥”“小孩姐”则信奉“此时不怼何时怼”,绝不难为自己……
这种随性洒脱、精神自洽的状态让那些只敢“赛博发疯”、自称“脆皮”的成年人无比羡慕。我们常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妨跟“小孩哥”“小孩姐”学习一下,寻回那份勇敢、纯粹、乐观的孩童心气。
“不一样”的背后,是“青出于蓝”,是后生可畏。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小孩跟以前不一样了?”确实,这届小孩跟过去的小孩不一样了。
“小孩哥”自制“火箭”的发射现场
比如,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有着更便利的学习条件、更开阔的视野。在家“造火箭”的“小孩哥”,就是通过网络课程自学了编程语言、物理化学、航天理论、电子线路等知识。再如,他们成长在新时代,有更成熟的自我意识、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传统文化、国潮文化的热爱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少年强则中国强”,每一个“小孩哥”“小孩姐”背后都寄托着我们对“青出于蓝”的欣慰,对后生可畏的期待。
“优秀”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是更多元、包容的评价维度。
“小孩哥”“小孩姐”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评价一个小孩是否“优秀”的维度更加多元。
郑好好展示巴黎奥运会入场券 图源:新华社
他可以是成绩优秀的“学霸”,也可以是为同学“打抱不平”的“热心肠”,我们都尊称一声“小孩哥”;她可以是参加奥运比赛的选手,也可以是爱做手工、爱做饭的“小大人”,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称赞她是“小孩姐”。
我们知道,优秀的教育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在于孩子性格的塑造、社交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自我管理的提升。
三、让后浪继续奔涌
“小孩哥”“小孩姐”还在持续不断地掀起“后浪”。对他们,我们应保持何种“围观姿势”?能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做点什么?
各自精彩,没有“标准答案”。“小孩哥”“小孩姐”就像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看着网络上时常出现、各怀“绝技”的厉害小孩,当父母的总免不了将其视为观照自家孩子的“标准”,因此产生一些焦虑情绪。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些孩子可能早早就展现出超凡的才能和天赋,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可以成为“标准答案”,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保留童真,莫要“人工催熟”。“小孩哥”“小孩姐”的出圈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一些人开始打起了蹭热点、赚流量的歪主意。
比如,讲起题来颇有老教师风范的“小孩姐”小谷圈粉百万后,直播平台陆续出现许多讲课的“小孩哥”“小孩姐”,且背后都有专业的MCN机构运营账号。本该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哥”“小孩姐”也因流量“变了味道”。
“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我们期待看到“小孩哥”“小孩姐”自然天真的一面,而不是“人工催熟”下的熟练表演。
还是孩子,注意“新手上路”。即便有“绝技”傍身,看上去通晓世故,“小孩哥”“小孩姐”仍旧只是小孩子,尚未过“新手保护期”。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与社交媒体相伴而生。然而,信息时代各种思想、观点泥沙俱下,小孩子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去分清是非对错。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社会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重新走向孩子般的清澈。”后浪奔涌,让我们一起怀抱着童真童趣,奔向未来。
作者:王伟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