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屏幕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风力,以及土壤墒情、病虫害、灾害预警等信息,庄稼要是缺了什么营养、得了什么病,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日前,在牡丹区高庄镇孙楼村,技术员孙洪峰看着农田实时监控智慧屏说,以前种地人工浇灌费时又费力,现在通过智慧农业一体化系统,轻轻一点就能远程浇水,非常方便。
近年来,牡丹区加速推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以“互联网+”“大数据+农业”等模式,推动农业设施升级换代,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大数据、智能化,一项项新技术的采用,让农业从过去的“体力活”逐步转变为“智力活”。
吴店镇新农业示范园尽显“科技范”,30多个大棚都安装了自动放风、环境控制、滴灌系统等多种智能设施,目前年产甜瓜、哈密瓜、圣女果等果蔬120余吨。该镇还种植甜瓜3500亩,通过采取喷雾授粉、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等智能设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年产值在3800万元以上。
在草莓种植中,皇镇街道“印象·皇镇”草莓园应用椰糠作基质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结合设施农业精准施肥技术,让果实更加饱满、甜美。据悉,椰糠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无土栽培基质,在当地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应用。
牡丹区紧紧围绕牡丹、芍药、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力,加大帮扶力度,强化科技支撑,让新农业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黄堽镇大力发展牡丹芍药种植,累计面积已达3.7万亩。其中,2024年供市场牡丹催花30万盆、销售额4000万元,牡丹种苗300万株、销售额1亿元;销售芍药鲜切花6000万枝、销售额1.5亿元。目前,牡丹区已发展牡丹相关专业合作社570多家,牡丹产品加工企业40多家,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李村镇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创新等举措,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倾城鲜花港采摘园现有葡萄大棚260个,固定磁化水浇灌设备30个,种植巨峰、阳光玫瑰、蜜光等10余个品种,全部由磁化水浇灌、酵素益生菌繁育种植而成,年产300余吨,产值420余万元。
王浩屯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的金丝皇菊种植,在壮大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让村民就业家门口,推动当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镇的菊花、金银花、木瓜、大蒜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
沙土镇王尹楼村王胜掌的“玉米+菜花”间作种植模式在乡亲们眼中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玉米间作菜花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高秆作物的遮光性和加大行间风速的特性,改善菜花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提高花球商品率,增加菜农收入。”王胜掌说,这种间种模式亩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王胜掌还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大型深松机、播种机、玉米收割机等农用机械,为周边农户提供土地深松、作物收割、土地托管等农业服务。
同时,牡丹区把引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带动农业发展的主引擎,全力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在这一理念加持下,全区农业“链”上发力,各类农产品“变形记”不断上演——一株牡丹“变身”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茶等系列产品;一根山药被加工成山药片、山药粉、山药面等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许多牡丹区“土特产”走俏市场。
目前,牡丹区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聚集企业500余家,形成了果蔬、肉类、面点、预制菜4大门类300余个农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研发、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入选“山东省十强特色产业集群”。
牡丹区的农特产品在延链、补链、强链的助力下,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强了产业,富了百姓。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通讯员 郜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