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318米,雪域高原上,一代代军人已坚守60多年 把青春献给查果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羊城晚报记者 罗仕 柳卓楠
图/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统筹/黄丽娜
查果拉,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但走在查果拉,目光所及,虽不至于寸草不生,却真的没有鲜花。
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吉汝乡,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中的禁区”,年均气温-10℃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35%,一年中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有200多天。“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才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在海拔5318米处,有一座全军海拔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哨所之一——查果拉哨所。60多年来,它傲然坚守在雪山之巅,矗立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一代又一代哨所官兵,在这里抗严寒、战缺氧、斗顽敌,用青春和热血,在荒芜之地书写着中国军人的誓言。
“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查果拉山高风雪大/山上自古无人家/解放军为咱守边疆/雪山顶上安下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作家、诗人杨星火创作的歌曲《山歌献给查果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高原红色边防队”坚守查果拉的场景,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军旅歌曲。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羊城晚报记者来到了查果拉哨所。
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缺氧。一步三喘,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头疼。
“虽然来西藏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来到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看到周边的渺无人烟以及严酷的自然环境,心理落差还是很大。”来自江苏苏州,今年21岁的“00后”士兵邹鹏坦言,来到查果拉后最初面临的挑战就是高寒缺氧,每天都要和自己的身体战斗。
除了高寒缺氧,查果拉另一大挑战就是大风。一年365天中,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有200多天。记者前往采访时正值盛夏,虽烈日当空,但查果拉依旧是寒风凛冽。
在遍地黄土和冰封雪岭中,每天,在这离蓝天最近的地方,都会按时响起国歌,升起国旗。
“这里天无一日晴,风无一日停,几乎每周都要换下一面被狂风暴雪撕裂的国旗。”查果拉哨所哨长边巴告诉记者,一周换一面国旗,是对国旗的尊重,也是对祖国的庄重承诺,更是对主权的神圣宣誓。每逢老兵退伍、哨位轮换,战士们便将换下的国旗折叠好,当作纪念赠送给退伍老兵,作为哨所官兵把青春献给查果拉的光荣见证。
“90后”“00后” 扛起重任
登上查果拉哨所,“这里有我们 祖国请放心”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映入眼帘。站在哨所上举目四望,雪山环绕、满目苍茫。
从1962年入驻至今,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哨所官兵与雪山为伍、和孤独作伴,始终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顽强作风,艰苦奋斗、卫国戍边。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如今,查果拉哨所绝大多数官兵已是“90后”“00后”。面庞稚气未脱但神情坚毅的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扛起卫国戍边的重任。
2023年9月,来自广东潮州的“00后”士兵柯锐杰,选择参军来到了西藏。“当时我大学毕业后正在广州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家乡武装部一个工作人员来电话,说是征兵开始了。大学时我父亲就一直希望我来部队锻炼,我也非常向往做一名中国军人,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因为水土不服,脸上长满痘痘的柯锐杰告诉记者,当时填报参军意愿时,一同报名的朋友一句“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坚定地选择了西藏,“来了以后才知道高海拔数字背后的含义”。
几乎每个士兵初来时,都会有一段时间的高反“阵痛期”,柯锐杰也不例外,当时每天头疼失眠且伴随着恶心。“边关边关,边就是远,关就是险。相比我的家乡,这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每每想到这座哨所光荣的历史以及卫国戍边的职责使命,我便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也感到无比的自豪。”柯锐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来到海拔高、条件艰苦的地方卫国戍边,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永远的“查果拉新娘”
戍守边关,总有别样的辛酸。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众多哨所官兵心中,牺牲最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在他们眼中,妻子在后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千斤重担肩上挑,还得承受相思之苦。
在当地,至今传颂着“查果拉新娘”的故事。
“在过去物质、医疗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士兵黄颂的未婚妻千里迢迢来到连队,本来是过来完婚的,却因突发高原性疾病无法及时救治而去世,成为了雪域高原永远的‘查果拉新娘’。”边巴动情地向记者讲述道,那个时候,为防人身意外,万般无奈,亲人探亲最短的只待了3个小时就被劝下了山。
在查果拉,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
在道路交通不发达年代的一个夏天,军嫂付萍来到营部探亲。此时,她的丈夫曹型明已登上哨所执勤。令她没想到的是,连日的大雪纷飞,让通往哨所的路比登天还难。眼睁睁看着山顶上的哨楼,就是上不去。付萍急得嚎啕大哭:“这是什么鬼地方?”营长赶紧打开电台,大声吼道:“曹型明,马上站到观察哨顶棚,让你爱人看你一眼!”说完,递给付萍一个望远镜。不一会儿,哨所顶上一个模糊的黑点晃了出来。“型明,我在这儿,能看到我吗?”付萍一手拿着望远镜使劲盯着丈夫看,一手用力挥动战士送她的塑料花。就这样,两个人挥舞着,呼喊着,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掉……
以哨为家苦中作乐
在查果拉哨所营地的光荣传统教育基地,一面面锦旗、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历史图片,无不展示着哨所的光辉历史和发展历程。
曾经的查果拉哨所,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官兵取暖需要煤炉子,喝水要凿冰取水,吃饭常年与罐头为伴。
2019年通电通网、2020年凿井通水……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困扰哨所官兵的“水、电、暖、供氧、如厕、娱乐”等难题迎刃而解,哨所及营地也贴心地安装上了弥散式供氧装备和空调。
“以前受制于交通和自然条件,我们哨所士兵很难吃上新鲜的蔬菜,如今物流公司一周两次给我们送来新鲜的食材。”边巴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哨所官兵也自力更生,尝试着在营地种植藤蒿、上海青等蔬菜。
曾经的哨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内心的孤独给官兵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如今,在训练及值勤之余,每到夜晚,营地的文化活动室便成了士兵们放松的好去处,里面提供了台球、唱吧、象棋等休闲娱乐设施。网络的畅通,也让官兵对家乡、亲人、恋人的思念变得不再遥远。
一个甲子的坚守,60余年的奋斗,在查果拉这一不毛之地,一茬接一茬的官兵在雪山之巅戍边,在生命禁区创业坚守,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忠诚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