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丨是科普书也是情书 耄耋老人探秘“海底村庄”

全文2828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海南海口退休工程师王家道致力于探寻家乡演丰镇“海底村庄”的秘密,用文字和书籍记录下这段历史。

02419年前海南发生大地震,导致72个村庄沉入海底,形成了“海底村庄”。

03王家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明清古地图、姓氏族谱、地震专家论文等,以传承和分享“海底村庄”的故事。

04为了更好地讲述“海底村庄”的故事,王家道还学会了网络直播,与网友分享他的发现和见解。

05目前,王家道已完成“海底村庄”故事的13个篇章撰写,期望后代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419年前海南发生大地震,72个村庄沉入海底,形成了如今人们口中的“海底村庄”
家住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的王家道,与这“海底村庄”有着不解之缘,他用满腔的热情与执着,一直努力探寻着家乡演丰镇,那深藏在海底的村庄秘密。
王家道是海南海口一家工程设计所的退休工程师。退休后,他开始撰写家乡“海底村庄”的文章和书籍,他说要抓紧时间写,写出一个完整的作品。
大家不禁会问,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于探寻“海底村庄”的故事?是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还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
眼前这片布满了大大小小建筑石块的浅滩,是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的“海底村庄”遗址。王家道正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天所发现的每一处古迹。
图片
这里曾是一片田园风光,1605年琼北发生大地震,导致100多平方公里陆地沉陷,平均幅度在3到4米,72个村庄也因此沉入海底,由此桑田变沧海,形成人们如今所说的“海底村庄”。
图片
每年的四至六月份,海水退潮后,隐藏在水下较浅位置的“海底村庄”遗址便会显露出来。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生活使用的水槽、盖房的瓦片、舂米的石臼,每一件物品都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生蚝。 
图片
图片
王家道:现在是2024年,40年了。当年我们根据这个石臼来找这个井,现在现场看的这个就是当年拍的照片。 
图片
图片
2015年,海南举行纪念琼北大地震410周年活动,当时已经76岁的王家道利用自己所学的地质知识撰写了两篇文章。 
图片
王家道:2015年,我就写了一个东寨港是怎么演变的,发表一些论文,在报纸上登了两篇文章。报纸上刊登给我的压力很大,压力就变成我的动力,所以我就潜心研究,我要写书。 
图片
王家道大学读的是地质专业,也曾在部队上当过基建工程兵,虽然户外勘查经验丰富,但从写文章到写书,仍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写好“海底村庄”的故事,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明清古地图到姓氏族谱,从地震专家论文到家乡镇志再到新闻报纸,只要跟“海底村庄”有关的资料他都收集保存起来。 
图片
王家道:我现在整个精力都放在写这个“海底村庄”的故事,一有时间我就看资料,像《演丰镇志》我看了很多遍,社交活动都很少了。 
图片
在研究“海底村庄”的过程中,王家道对照明朝古地图,发现大地震前古地图显示的七个港口大多已消失。为此,去年7月他还亲自前往广东地震局请教地震专家,确认港口变化的问题。毕竟年事已高,总有疾病找上门。王家道这趟广东行,因为舟车劳顿,在返回海南的途中突发脑梗。
图片
经历了两个月的治疗,王家道在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下,终于在北京的医院全面康复。出院后,王家道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海底村庄”的故事撰写中。  
图片
王家道:我心里这样想的,这么大年纪了,到哪一天我走了什么都没有了,我要抓紧时间写,赶出来,有个紧迫感。
图片
现在“海底村庄”的故事已经写了12万多字,上卷的内容主要是写东寨港的前世今生,第二卷就是琼北大地震与“海底村庄”,最后写这个村庄怎么崛起的,成为现在的美丽乡村。我就想让人们来这里看遗址、旅游,不要忘记“海底村庄”这个故事。 
手绘地图分享“海底村庄”故事
王家道深知,“海底村庄”的故事不仅仅需要用文字来书写,更需要传承与分享。所以,他时不时会坐在村头的小饭馆或者村里的文化中心,给村民们讲述那些关于“海底村庄”的古老传说和生动往事。每当王家道老人开始讲述,孩子们总是围坐在他的身边,好奇地聆听。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村庄的丰富历史和深厚文化。一边学习,一边分享,王家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在海南海口演丰镇下塘村的故事分享会上,王家道用自己绘制的地图和自制的图片展板,讲解“海底村庄”的形成及遗址分布的位置,村民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图片
像这样的故事分享会,王家道每个月就会讲一次。而听故事的人每次也都不一样,有时是来村里研学的小朋友,有时是初来乍到的镇干部,有时也会是忙完农活的隔壁邻居。
图片
为了让故事更生动,交流起来更方便,王家道在课件准备上也是费了一番功夫,他将自己研究的材料、收集的照片打印出来,做成了大大的展板。王家道说为大家展现这些真实的照片,除了让大家感受家乡美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 
图片
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中心小学 黄思龙:我知道到了“海底村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古老,通过爷爷给我们看的照片,我知道了四百多年前人们耕地的样貌和那些遗迹,非常有考古的价值。
图片
2019年,镇政府希望王家道编制“海底村庄”分布图,他很快便接受了这个任务,手上的这份地图就是他亲手绘制的。 
图片
王家道:当时镇领导找我来问,他说你能不能够编一个“海底村庄”的分布图,我说可以,我在部队干的也是编图的工作,我可以承担这个工作。为了做这张图,我投入了很多心血,收集大量的地方志,还有一些族谱、家谱资料。
图片
现在,在村民的鼓励与带动下,王家道还学会了网络直播这一新技能。隔三岔五还会给网友们分享“海底村庄”的故事。 
活到老 学到老 探索不止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年龄从不是界限。只要保持一颗热爱学习和探索的心,就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在深入探寻“海底村庄”的故事时,王家道老人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与决心。面对“海底村庄”沉陷这一复杂而专业的课题,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美呈现,于是他倾尽心力收集资料,积极向各领域的专家请教。
今年5月,他主动联系海南省地震局,得到地震研究员的热情接待,并聆听了一场关于海底地质变迁和地震活动的专题讲座。为他的“海底村庄”探索之旅增添了更多宝贵的专业指导。
因为“海底村庄”沉陷时间的久远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这给王家道的故事写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图片
王家道:“海底村庄”沉陷是因为1605年的大地震,发生以后到现在419年了。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所以我们要研究它,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难。 
图片
为了解答王家道撰写过程中的疑惑,地震研究员结合1605年琼北大地震的记录资料,从海底地质结构的特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等方面,为王家道进行了详细讲解。 
图片
海南省地震局地震研究员 胡久常:应该说他对他的故乡有一种深深的情怀,把这些东西、这些文化底蕴告诉大家,这个我觉得是很应该提倡的。  
图片
与地震研究员的交流让王家道受益匪浅,他说这种探索、学习的过程很有乐趣,同时也让自己学会了从专业的角度审视自己撰写的书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将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和文化传承下去。 
图片
海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王惠琳:很多老年人都会在家颐养天年,但是据我了解,王老是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虽然他写的“海底村庄”这个故事本身不属于科研性质的,他都非常认真地在对待这本书,所以我非常敬佩王老的这种自学精神。
图片
目前,王家道已顺利完成“海底村庄”的故事中13个篇章的撰写。这份沉甸甸的手稿融入了“海底村庄”的古色、东寨港海洋的蓝色以及红树林的绿色,而故事结尾更是寄托了王家道对家乡东寨港最美好的愿景。他期望后代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同时也期望外来游客见证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和蓬勃发展。
自学以传“道” 修书以遗“家”
看着85岁的爷爷一边对镜头喊着“家人”,一边在网上讲着故事,眼角都有点湿润了。以耄耋高龄与家乡历史结下不解之缘,只要是跟“海底村庄”有关的,王家道老人就像个中年骨干,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接;又像个少年学生,一点点地补充知识。沧海桑田的秘密让他在暮年重焕青春,他也用自己一颗闪光的赤子之心照亮了沧海桑田。
王老先生身上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可能是当兵养成的责任意识,也可能是对健康状况的理性认知,但从根本上,它源于王老先生对家乡如大海般深沉的感情。“海底村庄”的故事既是写给后代和游客的一部科普书,也是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我们满心期待早日见到这本书的全貌,也衷心希望“海底村庄”探秘者——王家道老人的故事,和“海底村庄”的故事一道,为更多人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