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捐精”猝死!一滴精十滴血的“精尽人亡”原来是真的?

🌟 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记得点击星标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们哦!


近日,北京、山东、云南、陕西等多地人类精子库向当地大学生发出“捐精倡议书”。“捐精”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其中,云南省人类精子库面向社会招募爱心捐精志愿者,捐献正式开始前进行全套的免费男科体检,体检合格后捐献,时间自定,总计需要8-12次。完成全部捐献者,总计发放补贴4500元;单次合格者发放100元路费,不合格者发放50元路费。
  

热点话题:如何“取”精?



  

一提到捐精,大家首先关心的肯定就是怎么“取”精的问题。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报道:说什么捐献中心有护士、采精师会帮你,现在明确告诉大家:都是谣言!全部都是假的,都是影视片中的剧情而已。

图源:网络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其实是非常枯燥的过程,看看去捐献的网友们的实拍,基本上都只有冷冰冰的一间空房子+一张沙发床,万事全靠想象。一些地方会配备一些影音设备,帮助男生更快的进入状态,否则这种阴森森的房间里取精比较困难。


图片

图源:见水印


配合上述大家最关心的捐精热点话题,不少人都觉得捐精是一件很有趣的、何乐而不为的事。不费吹灰之力捐献自己的“小蝌蚪”,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还能拿到相应的补助。如此一想,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前些年,有这样一件事,震惊了整个医学界。


2011年,湖北一位在读医学博士郑某在11天内连续5次捐精,第5次捐精途中被工作人员发现昏厥倒地,虽然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但还是无力回天,经检查,郑某确系猝死。

  

真的会“精尽人亡”吗?


 

 

事情发生后,关于“精尽人亡”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毕竟在我国,“一滴精十滴血”的古老“箴言”一直为人追捧。

事实上,精液和血液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精子由睾丸产生,而血液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生精和造血分属人体两个不同系统,睾丸的生理功能就是不断产生精子,一个成年男性每天会制造150,000,000个精子,这意味着男人每秒都会产生上千个精子。

捐精与正常的性生活射精并没两样。精液积满,会通过性生活、自慰或遗精等方式排出体外。即使不排出体外,它们也会老化、死亡,最后被酶消化掉。就算排精过量,人最多只是会感到身体疲劳、无力。

根据规定,由于捐献量必须达到15毫升,而一般人每次射精量大约只有2毫升,所以通过筛查合格的捐精志愿者差不多要来10次才能完成指标,每次捐献需间隔2-10天。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人类精子库采用的都是自慰式取精方式,其过程和性交带给男性身体的影响本质上相同。

有专家分析称,这种捐精是一次性高潮过程,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旺盛,会导致捐精者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如果捐精者本身有心血管、心脏缺陷、高血压或其他隐匿性疾病的,就极有可能在捐精过程中发生猝死。郑某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形。

人类精子库设置的捐精室封闭并且隐匿,如果捐精者在捐精过程中身体发生意外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施救,这也可能是捐精猝死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居家即可查精子


  
其实,对于身体素质正常的普通人来说,在不去医院的前提下,在家用肉眼也能看出一些“精子”端倪。

  • 看精液量:正常范围是2-7毫升

男性每次射出的精液量是否正常,是判断精液是否优良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正常的精液成分由精浆和精子组成,精浆包括前列腺液、睾丸分泌液、附睾液等液体,精子的含量只占到5%。

如果一次的量少于2毫升,则意味着精量过少,甚至是患上了少精症,排除短时间频繁的因素外,多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排精的通道出现了梗阻,需手术解决或寻求人工授精。

但需要注意的是,射出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单次超过7毫升,一个原因可能是长久未发生性行为、储备量充足,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存在精囊炎、前列腺炎等炎症疾病,分泌物较多,这个时候增多的量为精浆的量,造成精子的密度降低,精液容易从女性的体内流出,影响受孕几率。

  • 看精液颜色:正常为乳白色

观察精液的颜色,也是一项不错的判断精液是否正常的方法。

正常精液的颜色应该为乳白色或者是灰白色。如果精液透明,多为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如果颜色呈现纯白色,则表示精子浓度较高或精液中含有白细胞;如果呈现黄绿色,则意味着存在炎症感染;如果出现褐色、浓茶色,一般是血精,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未射,一般射出的精液会呈现淡黄色。

  • 看精液气味:正常来说不会臭

精液的气味比较模糊,对于这种特殊的气味,有的人会感到难闻,有的人却认为令人兴奋无关紧要。但如果你发现射出后的精液是一种恶臭的感觉,则很有可能是泌尿生殖系统出现炎症或发生问题,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除了这些肉眼可看到的端倪外,要想真正了解精子质量问题,男性到医院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和精液生化检查等简单检查就可以全面了解了。

查看更多护理文章

图文来源医学界、检验医学、医患纠纷那些事

编辑整理:护理传真 责任编辑:张昕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