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鉴今 | 四知亭畔的沉思

山东省昌邑市有一座“四知亭”,是为纪念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而建造的。亭不大,名气却很大。
杨震“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他起初靠教书和种菜过日子,后来因为人品好、学问好、能力强,年近50岁时被人推荐出来做官。先是做荆州刺史,政绩很不错,后来又调任东莱太守。上任时路过昌邑,在驿站里暂住了一夜。这一夜,就发生了一个流芳千古的历史故事。
当时的昌邑县令名叫王密,恰好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一位“茂才”(秀才)。王密听说杨震到了昌邑,就趁着夜色,怀揣十斤黄金前来拜见,要把这十斤黄金献给他做礼物。见杨震执意不收,王密劝道,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意思是天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至少就有四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惭愧地把黄金拿走了。
后来又有人劝杨震给子孙们留点家产。他回答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作清官的子孙,这样的遗产还不够丰厚吗?杨震的子孙传承廉洁家风,也都颇有建树。
杨震的清廉故事收录在《后汉书·杨震传》等古籍中,广受称誉。他自己也因此在后世获得“四知先生”“四知太守”等美称。《资治通鉴》等书中也记载了这一故事,其中,杨震的话被记作:“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因此,“四知”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天知、地知、我知、子知”,随着时间演变,这一版本在后世流传得更广泛些。
杨震为官正直敢言,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奸臣,后来被以天现“黄龙”等星象变化的借口,用“昭示人臣有悖逆犯上”的荒诞理由陷害,罢官遣送回乡。在路上,杨震“饮鸩(毒酒)而卒”,直到重新调查后才得以平反冤案。
后人在杨震住过的驿馆旧址夯土垒台,筑建了一座五十米见方的四知台,纪念杨震。明代诗人薛瑄走到这里,感慨万千,留下一首《题四知台》,流传颇广:“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潇潇松柏有清风。”四知台又叫震台,“震台月霁”还是古昌邑著名八景之一。该台原址在昌邑古城外东北、董家城后村东,后来移建在古城外西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毁。到上世纪90年代,昌邑人民又建立了四知亭。杨震清廉自守的高洁情操,在华夏大地上代代传颂。
2017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东汉杨震“四知拒金”的典故。站在四知亭畔,笔者沉思许久,感触良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仿佛回响在耳畔:“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的确,打铁还需自身硬啊!只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才能受到人民的由衷称赞和真挚纪念。
建筑有兴废,而正气永流传。
2024年8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四知亭畔的沉思》
↓ ↓ ↓ ↓ ↓ ↓ ↓ ↓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