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的黑色幽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崩溃:谁希望被设计?

听说暑期档电影《抓娃娃》挺火的,昨天抽空看了一下,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荒诞剧,笑点很多,笑过之后又不禁流泪,剧情虽然荒诞,但很多人都在电影的角色中似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焦虑和崩溃,家长看到的是自己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的无所适从,孩子看到的是自己被家长设计得喘不过气的崩溃。
图片
至于电影名字为什么叫《抓娃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源自“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有人觉得是讽刺马成钢夫妇式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像是把孩子放进娃娃机,精心设定好程序,考虑了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唯独忽略了教育对象的感受。
马成钢夫妇本是富豪,但是大儿子因为家庭条件太好,成为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教育彻底失败。“大号”搞废了,于是夫妇俩弄出了一个“小号”——马继业。眼看小马在众星捧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的环境中又要糟糕,痛定思痛后,他们精心为二儿子马继业打造了一个穷养的“乌托邦”。
于是,趁着孩子还小不怎么记事,马成钢夫妇带着孩子从大别墅搬到自己以前住的筒子楼里,扮演起了贫困家庭。扮演贫困当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苦难教育”。
图片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马成钢雇佣了一教育团队团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出现在马继业的生活里:邻居叔叔阿姨,书摊的老板,路上偶遇的问路的外国人,卖菜的小贩全是团队成员,他们负责观察马继业,在生活的点滴中向他渗透知识。就连常年卧病在床的奶奶,也是资深教育专家扮演的,
不仅如此,在家里隐蔽的角角落落,布满了摄像头,马继业的一举一动被拍摄下来,进行微表情分析,上学,放学路上有人跟踪保护,及时通报情况,一切就像拍电影一样各司其责,有条不紊。
图片
一切似乎都在想着马成钢夫妇希望的方向发展,马继业品学兼优,有责任,有担当,虽偶有错误但是总体发展方向没跑偏,眼看就要考上夫妇俩梦寐以求的大学了。但纸终究没包住火,当马继业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后,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他搞不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哪些是“演员”,遇到的事,哪些又是被设计好的,他甚至怀疑父母都是教育专家扮演的。为了表示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抗议,高考的试卷上,他只画了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剧情的确荒诞,但是看完之后想一想,我们何尝不是现实版的马成钢夫妇呢?我们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理想模式成长,用组装机器的方法来理解和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表现”或者“运转”得更好。
但孩子毕竟不是橡皮泥,可以任由我们拿捏,也不是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会按照我们的操控完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但这便被很多家长看作是不听话,是“叛逆”。要知道,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设计孩子的人生,而是成全孩子的人生。
图片
为了让孩子感恩,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诉苦,希望激起孩子的“愧疚感”,从而感恩,发愤图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这么一个视频:饭桌上,货车司机爸爸一脸严肃地对女儿说,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有时候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车到了地方卸货都不舍得开空调,只能跑到仓库休息,睡不了一会就热醒了……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希望女儿理解自己的艰难,知道生活不易,还是希望女儿感恩?女儿听完之后,确实很难过,饭都吃不下了。但网友们并不认可这种教育方式,有网友留言:你的苦难不是她造成的,但是她的苦难源自于你;愧疚式教育,自卑就是这样来的……
图片
父母向孩子诉苦,于事无补不说而且让痛苦转移了,把本不属于孩子的压力和痛苦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愧疚感中变得顺从,父母舒服了一时,孩子却要痛苦一辈子。
既然为人父母,该承受的压力总要承受,生活中的困难对孩子诉说,除了让他们愧疚,自卑,又有什么用呢?家庭情况如何,父母工作累不累,孩子看在眼里,不说也能明白,聪明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总表现得比较轻松,唯恐增加孩子的压力。
家长总是以“为你好”的理由,试图操纵和设计孩子的人生,这对孩子只能是束缚和伤害!好的教育,不是一厢情愿地付出,更不是有目的地情感索取。好的教育,是容得下孩子的不同,接纳孩子的不足,以尊重、松弛、温和有力的态度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