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富田长繁,以其过人的武勇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人赞誉他的勇猛程度,甚至把他与中国《史记》、《汉书》中的屠夫樊哙相提并论,称其“勇猛超过樊哙”。但是,他的领导风格似乎与他的武力形成鲜明对比,又被评价为“应该隐藏武力,以赢得人心”,显示出他倔头倔脑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对自己领地内的管理并不得心应手。
有人说“英雄不问出路”。富田长繁还的确有些来路不明。有的说他出身于出云国,有的说他早早就是在越前国做武士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1570年越前地区的反乱中,“战国三杰”之一织田信长率领千骑大军来作战,富田长繁背弃了自己的主君朝仓义景,和几个将领一起转身投奔织田信长了。这属于历史上“重大的变节行为。”
转入织田信长阵营后,富田长繁针对待遇不公于织田信长的部下桂田长俊“内卷”,借着机会把桂田长俊以及家族都杀害了。此后不久,富田长繁是损招一招接着一招,又把织田信长的另一位部下鱼住固景一家给杀掉了。由此可以看到富田长繁杀起人的凶狠劲,真的是斩草不留根的。
织田信长当时根本无暇顾及越前国,富田长繁把对手杀掉后自然成为越前国的统治者。1574年1月29日,富田长繁在领地内发布3条禁制,禁止国中屋钱赋课,允许土民直诉,想为自己获得民意的支持。同时,他知道织田信长并不信任自己,干脆就把亲弟弟送到岐阜织田信长那里做人质。织田信长给他面子,顺水推舟地颁发给他越前守护的朱印状。结果激起民意强烈反弹。
很快,讨伐富田长繁的农民军在越前国聚集了14万人,杀杀打打,各有胜负,但民意与富田长繁越来越远。长话短说,富田长繁凭着英勇善战,即使在胜利后也不肯罢师回兵。结果是1574年2月18日清晨的一场战斗中,富田长繁手下的小林吉隆对这场不合理战斗抱有不满而背叛,从背后用火枪射杀了富田长繁,享年24岁。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一个盛行背叛的时代。富田长繁背叛了他主君朝仓义景,他手下的武士小林吉隆则背叛了他。每每阅读这段历史,我就觉得是一种冤冤相报的历史轮回。
在我看来,富田长繁的局限,首先是体现在他对人心的忽视上。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领主能否长久统治的关键因素。但是,富田长繁过于依赖武力,忽视了人心的凝聚。他亲自诛杀桂田长俊与鱼住固景,还把亲弟弟送往岐阜城作为人质的举动,虽然暂时稳定了局势,但也加剧了内部的不满和矛盾。这种以武力压服而非以德服人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其次,富田长繁在决策上显得过于独断专行。他根本不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使得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战国时代,一个明智的领主应该懂得集思广益,善于倾听各方意见,以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然而,富田长繁却未能做到这一点,他的独断专行不仅限制了他的视野,也削弱了他的统治能力。
漫谈这段历史,总希望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否则,只能成为“谈资”。首先,作为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人心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关心民众的利益,努力为他们创造福祉,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作为领导者,需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以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最后,作为领导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挑战。24岁的富田长繁,用他短暂的生命,这样默默叙说着……(2024年8月10日写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