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双版纳8月12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在这个“象朋友”专属的节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了解如何保护“象朋友”并与它们和平共处。
“龙龙是被我们从野外救助回来的一头野生亚洲象,当时它的左脚受伤严重,现在经过治疗已经能够正常活动,平时就喜欢扯咬树藤,孩子气得可爱。”野生亚洲象龙龙的“奶爸”笑着向记者介绍,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是中国唯一一个野生象的救助机构,成立以来已救助了20余头像龙龙这样的野生亚洲象。
被救助亚洲象龙龙(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亚洲象是云南生物多样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省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成效日趋明显。30年间,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经由原来的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多头。
购买公众责任险 为大象“闯祸”买单
随着野生亚洲象保护救助的成果日益显著,公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这群“象朋友”频频走出雨林去寻找食物和栖息地,走进村民的田里“抢粮”,甚至有时发生冲突。对此,西双版纳州自2010年起开展亚洲象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机制;2011年由单一的亚洲象扩展到全部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在全国率先创立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即“大象闯祸,政府买单”的保护模式。
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投入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资金2.25亿元,补偿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2.15亿元,其中:补偿亚洲象造成的损失1.88亿元。2021—2023年期间,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共投入投保资金8479万元,补偿野生动物肇事案件3.74万起,补偿金额达6879万元。
加强监测预警 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有了健全的保险理赔健全机制,如何从根源上减少冲突发生,做好预警监测是重中之重。对此,西双版纳州组建了亚洲象监测队伍,建立无人机、红外相机和地面监测人员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建成监测平台、预警平台和指挥平台,实现了对大部分象群24小时的在线监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和全覆盖。
“使用亚洲象预警APP,无论是附近的村民还是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能提前看到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和出没头数,这样能很大程度避免人象冲突。”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的工作人员说道。此外,西双版纳州利用“林长制”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林草、公安、民政、农业农村、应急、交通等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4级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高亚洲象肇事危害应急处置能力。
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建立跨境保护 联合筑牢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野生亚洲象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时常有野生亚洲象族群拖家带口闯入边检站越过国境线“跨境游”。今年7月5日凌晨,在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尚勇分站营区及周边地区就迎来了十余头野生亚洲象的突然造访。为了保障云南亚洲象与老挝、缅甸野生亚洲象群自然交流,避免种群基因退化问题。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北部3省建立了面积近20万公顷的联合保护区域。
2006年以来,中国云南省与老挝、缅甸等毗邻国家加强合作,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06年11月,老挝南塔省农林厅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召开了第一次亚洲象跨境保护的会议,双方就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姊妹保护区、共同维护林区治安等工作形成共识。此后,双方每年轮流举办年会,跨境联合保护工作就此开始。2009年,中老双方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3.13万公顷的林区和老方楠木哈保护区内2.24万公顷的林区划为第一片跨境联合保护区域2012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与老挝南塔省、乌多姆塞省、丰沙里省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厅签订合作协议,在中老边境一线新增三片联合保护区域。同时,中老双边建立了定期交流会晤、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了双方资源保 护政策法规的衔接与宣传,建立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了执法工作的协调,保障了信息畅通,共同打击濒危物种的走私犯罪活动。通过加强跨边境执法,切断了走私路线,遏制了偷猎和走私野生动物;并依靠加强边境和海关控制,从源头上遏制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建立了牢固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科教宣传 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亚洲象暑期研学活动(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亚洲象保护离不开人类的参与,保护亚洲象、不猎捕野生亚洲象的保护理念通过多途径宣传科普在群众心中不断加深。
今年的世界大象日,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以“想象之旅·人象和谐”为主题举办了主题活动。此次公益宣传活动分为想象之旅、人象和谐两部分,包含了大象漫游、大象生日会、大象互动装置体验、“亚洲象和它的朋友们”科普影像展、“人象和谐之路”主题艺术展、人象公益集市等精彩内容,旨在通过展示、体验与了解,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传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声音,积极推进人象和谐共生的保护事业发展。
世界大象日野象谷景区内象粪纸制作体验活动(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在象粪变废为宝科普区,体验者们将象粪清洗、消毒、晾晒和高温蒸煮,添加适当比例到纸浆中,象粪碰撞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便造就了象粪纸。象粪纸无异味,因其独特的色泽、质地和纹理,是制作手工艺品的好材料,象粪纸笔记本还融入了救助亚洲象的故事,人象和谐故事和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系列象粪文创产品有意义的文化内涵;象粪烧制成灰,可调配成陶器的草木灰釉;象粪高温卧堆发酵后,保留下来的营养基质具有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可用作园林花木养护基质,改善作物品质。象粪纸、象粪釉制陶、象粪护花基质……富含植物纤维的象粪,被开发利用出了众多新花样。
“我们通过这样互动性强、动手强的活动,让小朋友在大朋友带领下,一同去学习了解亚洲象的知识。此外,我们开设了亚洲象暑期研学路线,邀请了科普专家带领报名的小学员一同走入雨林,追寻亚洲象的痕迹,探索亚洲象的奥秘。这样的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能让保护亚洲象的理念深入人心。”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副总经理刀健说道。
象粪中提取的纤维(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上,西双版纳保护亚洲象的故事只是众多生态保护实践中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科技监测、政策保障、跨境合作以及深入人心的科普教育,不仅见证了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长与分布范围的扩大,更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