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冰杯3块9?抢钱呢?!”第一次在便利店的冷饮柜中看到冰杯时,黄女士脑海中闪过硕大问号,“谁会自己花钱买冰?”
几乎一夜之间,冰杯在线上线下迅速蹿红。乍看有些莫名其妙,仔细咂摸,却又能品出几分道理。
“卖挺快的,就剩那几个了!”傍晚6时许,南二环附近一家连锁便利店,店员正忙碌着为排队顾客结账。墙上小冰柜里仅剩最后一层果味冰杯,下方大冰柜中,冰杯则“躺”在冰激凌身上,占据最醒目的位置。
这些冰杯,分量多在200克左右,价格在4元上下。若多加了一片柠檬,则能卖到将近6元。几公里外,另一品牌的连锁便利店,还出现了一种硕大冰球,138克的净重,售价高达8.9元。“人多的话用那个划算”,店员推荐一款袋装食用冰,900克售价9.9元。
单从费用考虑,这些产品配料表中仅有“水”的冰杯,和五花八门的饮料比也毫不逊色,什么人会用它呢?
“饮料加不加冰,口感是不一样的。”在冰杯爱好者小唐眼中,夏季冰块不是可有可无的免费点缀,而是“灵魂”。她的抽屉里,茶包、牛奶、咖啡液一应俱全,配上冰杯,想喝什么马上实现。至于价格,“看你怎么想了,跟9.9元的特价咖啡比不便宜,跟二三十元的比就便宜多了!”
出于好奇试了一次冰杯后,黄女士觉得这种产品有其长处所在。有时她会用保温杯带冰饮出门,保冷效果虽然不错,但喝完杯体容易残留气味,还得将空杯子带回来。“用冰杯就很方便,而且冰块似乎比自己家里冻的‘扛化’。我虽然不会经常回购,但多少能够理解。”
以“制冰”为关键词,记者搜索“天眼查”,发现有461家公司是在近一年内成立的。大小企业纷纷入局,市场火爆的背后,需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暂未出台食用冰的国家标准。多款冰杯包装上印制的产品标准为SB/T10017-2008,即《冷冻饮品食用冰》行业标准。该标准不具备强制性,其主要起草单位是中国商业联合会标准中心、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冷冻饮品专业委员会等。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冰杯时,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去年底,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就曾通报,佛山市一百货公司销售的上海一食品公司所产的食用冰,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