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广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8%

全文1581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7月,广东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8%,同比改善2.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

02地表水国考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9%,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劣五类断面全面清零。

03由于污染防治攻坚效果显现,全省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明显。

04为此,广东省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05此外,广东省研发出智能噪声溯源监测设备,可精准识别噪声来源并进行针对性治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8月1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重点回应1-7月份环境质量状况、噪声污染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据介绍,今年1-7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96.8%,再创新高,同比改善了2.2个百分点。
图片
全省PM2.5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
在民声发布环节,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发布了1-7月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全力推动环境质量在高位持续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1-7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96.8%,再创新高,同比改善了2.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低12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国考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93.9%,同比上升了3.4个百分点。劣五类断面全面清零,春季全省近岸海域的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平均为87.6%,均阶段性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
PM2.5是最常见的污染物指数。现场,徐晓霞还展示了2013-2023年广东省细微颗粒物(PM2.5)卫星遥感反演结果图。这组图展示了2013年以来卫星遥感反演的PM2.5近地面浓度的平均值。
从遥感监测的结果来看,从2015年开始,污染防治攻坚的效果开始显现,全省PM 2.5的年均浓度明显下降,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2013年、2014年PM 2.5的浓度约为55微克/立方米,甚至有些地区达到了63微克/立方米;但从2020年开始,珠三角地区PM 2.5浓度降到了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明显。全省平均值从2020年起连续四年已经低于25微克/立方米。
这组PM2.5卫星遥感图,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大气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随着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粤港澳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重大举措的开展实施,南粤大地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接下来,广东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图片
智能噪声溯源监测设备可精准识别噪声来源
噪声扰民,是一种城市病,不绝于耳的各种噪声污染如影随形,已成为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城市公害。最近,东莞市石排镇映月台小区业主反映,小区紧挨着东莞市鸿运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工厂日夜赶工,大型机械发出的噪声让小区业主苦不堪言。
该印刷厂早在2008年就在此处办厂,碧桂园映月台小区于2018年开始动工,属于现有厂后有小区。厂区负责人曾先生说,由于印刷行业工期急,通宵开工是常态。对于噪声问题,尽管公司这几年花费数百万元进行整改,比如给厂房贴上隔音棉、给大型机械加隔音罩等,但仍未达到要求。
“首先我们对居民受到企业生产噪声的影响表示歉意,事件发生了之后我们积极协调整改,建立了工作专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接到投诉以来,工作专班有请受影响的住户到工厂考察,工作人员也到居民家里感受他们的困扰。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了两次处罚,期间,企业进行整改并加装了300多万元的设备,噪声影响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偶尔因为加班晚上也会超标。接下来,生态环境将继续跟工厂协调,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从长期来看,东莞市正在进行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也会充分考虑楼企紧密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规划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刚才看到的案例,并不是个案,这是属于房企矛盾,实际上噪声还有路房矛盾。”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张瑞凤介绍。广东省非常重视噪声污染防治,近几年也研发出一些新的噪声技术,这些设备最近正在投入使用。例如,新开发的智能噪声溯源监测设备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声音,将声音跟声纹数据库对比完之后,对声音来源于哪个设备、哪个工艺进行精确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
同时,在制度方面,《广东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法规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对于这种类型的噪声,省生态环境厅进行了制度设计,敏感建筑物是要受特殊保护的,所以这个工厂应该为噪声重点监管单位(重点排污单位)。“对重点排污单位,接下来我们要做噪声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控,如果超标可以及时提醒。”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