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 | 丹青绘就光辉时刻,赵建成以艺术作品为国家留下视觉记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画面从此定格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经典,艺术家们也纷纷用画笔记录这一伟大时刻。从2012年到2021年,著名画家赵建成用近十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两幅描绘开国大典的艺术巨制,分别为北京市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换了人间——1949·北京》、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开国大典》,在为历史留下珍贵视觉记忆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画的传承创新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图片
《开国大典》 2021年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中国画
近三万张照片里的时代表情
2017年,“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圆厅正中间的一整面墙,前所未有地留给了一幅大型人物画——《换了人间——1949·北京》。这幅长18米、高3米的史诗巨作,荡气回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6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肖像。它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也让来到现场的观众惊叹不已。
这是一幅历时五年创作的画作,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与考证占据了赵建成大量的时间。面对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开国元勋,如何能够更加深刻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成为摆在赵建成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搜集到1949年开国元勋们的形象,赵建成来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室,那里的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储存在地库,身着军大衣的他在极低的温度下亲眼看到了许多黑白照片原片,与身处于重要历史时刻的众多人物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片
赵建成在《换了人间——1949·北京》创作中
搜寻近三万张历史照片,画出百幅人物素描……赵建成以严谨的态度“啃”下了海量的史料与文献,但是,照片只是创作的依据和参考,画家还要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准确捕捉其在历史情境中的心理、姿态、表情。“对每一个人物,我力求综合他们的历史功绩与个人命运等多方面因素,立体地进行关照,塑造出他们的精神世界。”赵建成说道。
在这幅画的创作中,赵建成没有侧重于开国大典历史时刻的场景描述,而是转换视角,通过对这63位开国元勋的人物肖像和内在精神品质的刻画,体现一个时代的集体表情。画中的人物有的并没有出现在开国大典上,但他们都与1949年的北京,与处于历史转折点的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正如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所说:“历史画创作实际上是画家依据历史的文本,像导演一样进行一次再创造。”
驾驭如此大型的创作,对画家的学识、画功乃至体力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当时,我同期还在创作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两幅画的题材分别属于古代与现代。我每天绘画的时间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后期胳膊甚至都有些抬不起来了。”但喷薄的创作激情让他忘却了疲惫,画中的人物让他倍感鼓舞,那是面对时代的呼唤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担当。
绘出不同前人的《开国大典》
2019年下半年,赵建成接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邀约,请他创作《开国大典》这一重中之重的历史题材中国画,尺寸要求为高 4.2 米、长 12 米,时间限定在一年半内完成。“党史专家为《开国大典》的创作确定了三个原则:描绘开国大典仪式;体现天安门元素;尊重历史事实,未出席的委员不能入画。”如此重大题材的画作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创作,赵建成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图片
赵建成在《开国大典》的创作中
在大多数国人的记忆中,开国大典画面都是黑白的,而且镜头不多。直到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俄罗斯为中国准备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一部名为《重生》的纪录片。其中首次曝光的开国大典彩色画面,让赵建成惊喜万分。他将纪录片反复观看了近百遍,“影片中,大典现场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天安门城楼上的人物有的自然站立,有的将胳膊都撑在栏杆上。”
尽管有了可参考的历史影像,但画家不能照搬纪录片中的场景。董希文、唐勇力等画家已围绕开国大典创作过经典佳作,如何找到新颖的构思立意,让赵建成陷入了思索。茫然中,延安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令他顿开茅塞,图中用木头架起的土台子站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聂荣臻等人,摄影师自下向上取仰角的拍摄,只见身躯看不到人物的脚,人与台浑然一体。
图片
《开国大典》局部
“台”的寓意成了赵建成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将这些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群像,雕塑般地立于汉白玉雕栏的台阶之上。台阶由此演化为一个坚实而厚重的底座,托起了新中国的希望。台阶平行的横线与人物站立的竖线形成了《开国大典》画面的基本框架,凸显出崇高感、稳定感和纪念碑式的意味。
2021年,赵建成的《开国大典》如期亮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画作在运用中国传统笔墨造像的同时 ,又融合了油画般的光影质感与雕塑群像的意味,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继董希文、唐勇力作品之后,第三幅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国大典》。
关注历史与现实讲好中国故事
上世纪60年代,17岁的赵建成成为兰州军区农建第十二师的一名战士,自此扎根高原11年。他常常背着画笔,行走在茫茫的大地之上。上世纪70年代,他师从朱乃正先生学习绘画,后专攻中国画人物画,凭借《铺路石》《厚土》《金秋》《魂系雪域——孔繁森》和《西部放歌——灵光》,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蜚声于中国画坛。
图片
赵建成近照。摄影:黄欣笛
也许正是早年携笔从戎的经历,铺垫了赵建成的人生底色,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民生,是他笔下绕不开的话题。他经常深入西藏、甘南等地区写生,感受各民族同胞的真实生活,并创作了《西藏系列》;2007年起,他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了《国共合作——1924·广州》《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康熙西征》等一大批丹青巨制,两幅描绘“开国大典”的画作,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
赵建成广受赞誉的创作,还包括《先贤录》系列肖像,从康有为、蔡元培、弘一法师到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物,一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跃然纸上,他们深邃博大的思想穿越了时空的变迁。赵建成说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与灵魂,描绘这些文化名人的过程也是与他们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我会因他们的思想而激动,也会因他们曾经鲜活的生命而感动。”
“我们这一代画家的成长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巨变,这样的经历也塑造了我们心底的家国情怀。”赵建成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以画笔关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讲述中国故事是自己的责任。“中国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我想创作更多的作品,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更多视觉的记忆,为那些不朽的灵魂和感人的故事树碑立传。向着这个目标,我仍然在路上。”
人物寄语
“我有幸与新中国同龄,生于1949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从此,中国便换了人间,走向一片新天地。今年,新中国即将迎来75岁生日,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拥有更为灿烂的明天。” ——赵建成
扫码观看专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