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路高架下藏着一栋90岁的四合院:严同春宅的前世今生

延安中路高架上匝道下(茂名路和陕西路之间)有一栋绾色的宅邸,三层楼高,并不起眼。现为解放日报社所在地。近日,解放日报社庆祝上海解放暨创刊75周年特展“新上海·十天”在A2展厅开放,这座古老的宅邸聚集了不少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
宅邸的门口有一块铭牌,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优秀历史建筑,延安中路816号,原为严同春宅。林瑞骥设计,砖混结构,1933年建造。这是一栋受到装饰艺术派影响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但装饰母题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和纹饰图案。总平面为中国传统的两进四合院式布局,以连廊相连,71个房间都能连通。上海市人民政府1994年2月15日公布。
严同春是谁?其实严同春不是人名,是商号名,这个商号代表的是沙船大王。
文|朱蕊
严同春宅的前世今生
图片
▲严同春宅(摄影)施丹妮
严同春沙船号
沙船——上海市徽上的帆船图案即为沙船。而以前很多人却并不了解沙船。“沙船和螺旋桨作为主题元素被纳入上海市徽中,正是基于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徽图案,对图案的解读这么说。市徽由三个部分组成,沙船、白玉兰花和螺旋桨。早在民国时期,上海也有市徽。那时候上海市徽是由沙船和棉花组成,上海曾经“衣被天下”。
图片
▲严同春宅 施丹妮 摄
沙船是上海的源头,上海从海上运输而来。中国木造帆船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船航行海域也不同。沙船是平底型帆船,吃水较浅,适于在沙洲多的海面行驶。
清朝中期,上海航运业到了最鼎盛时期,航运使上海经济开始发展。清朝时的沪城八景之一,是“凤楼远眺”,景观是十六铺小东门外的帆影重重,桅樯林立。清乾隆四十九年的《上海县志》中有对上海县黄浦江岸边帆船航运盛况的记载,“自海关设立,凡远物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
图片
▲航行中的沙船 图源:《静安文博钩沉》
严同春是严应钧的商号,在《上海县志·人物》中有严应钧的记载,“严应钧,字秉国,号殿卿,先世白刘河,徙上海,遂占邑籍。祖正邦,少习油麻业,既而白设肆,晚乃营沙船业,卒时年八十。父凤岐,号义棠,幼时习贾吴门,动止异常儿,肆主信任之,及正邦设肆沪上,招之归,肆主如失左右手,内行诚挚,与其弟恪守家业,出入渤海辽沈间,皆守义重信,为众商所推重。其经商一轨于正义所不可,虽逆亿可获巨万不为也。船号而外,曾合股开设钱肆。”严应钧的祖上严正邦以油、麻为业,最早是开店的,到晚年才转入沙船行业。
原福熙路,现延安中路816号严同春宅的昔日主人,叫严载如,上海人。据《上海观察》2015年12月18日文,“1956年公私合营之际,严载如将此宅交由房管部门接管。”严家到了严载如时已转向书画家、书画收藏家和诗家,于实业不再具有雄心。严载如生于1897年,卒于1992年,名昌堉,斋名渊雷室,三佩簃,号二民居士,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学者、商人、收藏家。鸣社社员,和曹元弼、封章烜、施蛰存、陆维钊、郑逸梅等交好,也精于书法擅长绘画,并富于收藏。如藏董其昌书法50多件,有吴昌硕为书引首,张大千画董其昌像,吴湖帆加以题识者。还著有《写忧剩稿》《海藻》《宣南游草》《云间两征君集》等。
在延安中路816号门口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标明的此宅为1933年建造。1933年到1956年上交房管部门,严家真正拥有此处住宅,也就只有短短的23年。
中式四合院的建筑形式
严同春宅的设计师林瑞骥,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是中国第一代本土设计师。曾经看到过一则资料,1996年,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的高楼,因为要实施外滩金融街计划,房屋开始置换,中山东一路4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也须按期搬出,建筑设计院搬家,处理掉许多“无用”的图纸、资料,有人曾得到一包设计院扔掉的“废品”,其内容是设计师亲手填写的信息,还有本人照片。这些资料里就有林瑞骥填写的卡片。当时填写的是,“林瑞骥,54岁,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自设建筑事务所,南洋建筑公司工程师。”另一份资料里填“林瑞骥,青年协会建筑部工程师”。从登记卡看,当时林瑞骥的资质是甲级,为仅有的15个甲级之一,而其他甲级设计师大多有留洋背景,即使没留洋,也都是有“洋”背景的圣约翰毕业的。
本土大学毕业的林瑞骥设计师在设计严同春宅的时候应该还很年轻,他设计的严同春宅的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立面受建筑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较大,但是又有自己的个性,水泥梁柱间的雀替(牛腿)仿中式木雕;女儿墙柱端仿云纹圆柱;木桶扇门上玻璃框格和裙板的中式图案精美……整个建筑形式是中式的四合院形式。平面中间布置厅堂,两侧为厢房,但是使用功能、材料和室内设备都西式化。
严同春宅的底层沿马路设门房和接待室,大天井两侧厢房为会客室,穿过大天井是客厅,因客厅面积过大,分隔成前客厅和后客厅,两侧是餐厅、次客厅和书房。西侧辅楼设会客厅、账房和炉子间、汽车间,采用弄堂与主楼分隔。楼层均为起居室、卧室。这是“四世同堂”的大住宅,共有71个房间,通过连廊可以贯通。建筑外观方整,机红砖清水墙在窗肚处拼砌席纹花饰,主楼的窗肚处和整个建筑女儿墙饰中国传统建筑的栏杆图案,机梁枋上是宫殿花饰图案。
有评价说,该宅是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建筑师迎合业主而设计的中西合璧形式的建筑,是具有浓厚的中国封建意识大家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后异化的产物,有研究和保存的价值。这段评语,在了解严载如后也是能够理解的,在他那个时代,他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毕竟是能够感受西风东渐的具有敏感领悟力的商界精英,这个建筑也正是他对于住宅文化理解的体现。
严同春宅门口铭牌说是二进的四合院式,其实原先是三进的,靠福熙路的一边先是一进二层的房子,连一个院子,然后才是三层的第二进房子,连一个更大的院子,院子里有曲桥池水,有花木凉亭,再里面才是第三进房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延安路建高架桥,拆了路边的第一进房子和小园子,仅留里面的二进房子和大院子。
1956年,严同春宅交给房管部门接管后是何种情形,未能查到资料,不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此宅被作为上海市仪表工业局办公场所使用。2002年左右,上海文新报业集团从仪电控股集团手中买下了文新大楼旁的严同春宅产权,文汇出版社曾经将此处作为办公场所。但后来此宅荒芜日久。
2007年,严同春宅曾经入市,当时估价约2.5亿人民币。
2013年10月28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随着报业发展的需要,严同春宅迎来了新的时期。2015年始,解放日报开始对此宅进行修缮、改造、装修。
严同春宅的“新生”
参与解放日报改造装修的高先生提供了民国时严宅及周边地图和改造前的照片,地图能反映严宅建造时的环境,也能依稀勾起一些对于过去上海这一地段的回忆;照片更直观,地下室入口墙面剥落,阶梯上布满青苔、尘土,但还是能据此想象几十年前的大宅气派。后来,地下室被改造成了报社电脑排版房。
为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必须体现严同春宅原本的风采,当时解放日报请了7家设计单位做改建方案,在7家中选出最合适的——修旧如旧,但也旧中有新。
照片上能够看到,即使是改建装修前,这个宅子也漂亮得像舞台的布景,空荡荡的,只有植物疯长,植物爬满了可以爬的外墙以及可以生长的空地,欣欣、郁郁、葱葱、苍苍、蔓蔓……然后是光、是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时间,是颓败,是一种被弃置的考究。
而现在,它又光亮如新。新生,毕竟美好。现在严同春宅除了中西合璧,更增加了现代的元素——进门是大堂,也是咖啡吧,有专人制作咖啡,咖啡味道一点不比星巴克差;又是书吧,一面书墙直入“云端”,一架三角钢琴居中摆放,似乎随时会响起琴声。中西新旧,在同一个时空中,令人心生感慨。
图片
图片
▲施丹妮 摄
解放日报进行了几次搬迁,从老《申报》大楼搬到汉口路300号外形似笔的报业大厦,又搬到莘庄解放日报新报业大厦。这次搬迁,有几位先辈也一起来到严同春宅,他们是史量才、邵飘萍、戈公振、邹韬奋;1949年主持上海《解放日报》创刊,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的范长江,1949年底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恽逸群。他们的塑像在严同春宅绿草茵茵、树影婆娑的院子里卓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严同春宅建筑内部 施丹妮 摄
他们和严载如是同时代人,都经历了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那短短的几十年,慷慨激越。经营《申报》的史量才,说不定他的报纸还报道过严同春号的经营。不知他们中有谁和严载如有过交集?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每一个时代中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这些报界先辈现在来到了严同春宅,成为严同春宅“今生”的一部分。
万物互联。
“新上海·十天”
为庆祝上海解放和《解放日报》创刊75周年,解放日报社特别推出《新上海·十天》特展,选择十个具体日子,呈现社藏珍贵老照片、《解放日报》相关版面,辅以部分与报史相关的文物,透视上海这座城市75年的发展历程。
地址: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A2展厅(仅限展览区域,市民可持身份证登记免费观展)
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1:30,13:30—16: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图片
图片
解放日报社A2展厅内的“新上海·十天”展
施丹妮 摄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