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款迭代半年之后,极氪001迎来了25款车型的上市。
26.90万-32.90万元的售价不变,然后还有一个95kWh后驱版卖进了26万元内。另外,从次顶配车型开始,智能化方案上可以说是大换血的版本,从双Mobileye EyeQ5H芯片,换到了双Orin-X芯片+浩瀚2.0的智能驾驶系统。算力从48TOPS,直接提升到了508TOPS,能干的事更多且能处理更复杂的指令了。
其实,这次2025年款的极氪001主要的核心升级点,集中在了智能化领域,三电系统上的变化几乎没有,除了加入了一个95kWh电池包的新车型。这次智能驾驶的升级,包括像芯片方案换血、128线激光雷达让它的智能驾驶潜力变得更大。
落到实际使用上来看,新款和老款在智能化层面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现在准备定新款的用户,关心的点,升级后的车型智能化到底能实现什么?
通勤模式,交付后至少不能降级
2025款极氪001在更新之后,智能化层面的进步从账面数据以及硬件的使用方案上,能感觉的出来,是一次大换血。而后这套智能驾驶功能,将会分为几个时间节点来进行更新。第一个核心阶段,是在九月份开始交付通勤模式(年底实现全量推送);第二个核心阶段,是在今年年底,开启无图NZP的交付,也就是全国有导航就能开。
先说近的,9月交付的城区通勤模式。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你上班、下班等经常开的路线,去学习,然后你就可以在这些路线下开启智能驾驶的功能;路线最多20条,且一条路线的最长距离是100km(比小鹏的通勤模式多了10条路线,距离都一样)。
这套系统做的也是无图版本,就是无图城区NOA的“尝鲜”版。底层还是拿浩瀚2.0的这个大架子做的,只不过全国都能开这个范围暂时还没完全解锁而已。功能上,合理的使用感受,是在有限的路线上,能体验到和城区NOA一样的效果。
能实现么?
从目前的部分内测车实际效果来看,讲几个智驾方案升级后的优点先。激光雷达没换,还是128线的激光雷达,基本是同价位最好的激光雷达性能,它的测距和物体识别率都很好,在做决策之前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物体识别,适配高算力芯片方案才是最好用的组合。之前只是48TOPS的算力。
芯片方案的变化,可能在9月交付城区通勤后部分车主感知不太明显,那可能是因为你的路线短或者道路工况简单、车流量少。但如果你在城区的大十字路口+环岛工况的路线下跑一圈,你会对这套方案有很明显的感知,就是508TOPS的高算力并不只是为了通勤模式来的。
都这么好的硬件了,那这套软件跑起来,应该不会差。整体逻辑虽然能跑通跑顺,但,还不够拟人,这是对它最初的一个概念,也只是对这套软件在8月份这个状态的总结(可能9月交付和年底全量推的时候,会有大变化)。
直接给体验感受:
会自动选择最快的车道行驶,但是偏保守的一个驾驶策略,和大部分车企做无图城区NOA初期是一样的策略;
长距离的堵车、从最左到最右然后到辅路的这种长尾场景,对后车的预判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偶尔会被驾驶员接管;
靠右超车的意愿不强,如果当前路线跑的顺且不算慢,它不会主动去右侧车道超车,而是沿着现有车道继续跑;
绕行也是保守的,能让则让那种,借道绕行在博弈过后降级到了LCC要求驾驶员接管。
虽然只是城市通勤模式,但这其实是车企无图城区NOA的前站。目前极氪001的NZP中的通勤模式做好了在规定路线中的最基础的算法、逻辑和功能;至于体验感,距离华为、理想的城区NOA功能还有一定在逻辑上的优化空间,但9月交付的时候至少要做到全场景不降级。
不过这套功能还是内测阶段,9月的交付、年底的全量推送。应该会把逻辑和策略磨到一个好用的程度,官方也表示,只要对路线足够熟悉,就可以媲美老司机。
2025年的期货D2D,必须做到什么?
今年底,25款极氪001的车主们大概率不会迎来发布会上说的D2D功能,也就是门到门的智能驾驶功能。时间节奏,年底内测后大概明年一季度内会交付。这个功能的难点,不再是城区道路,而是门到门的两个终端场景的内部路。
目前的门到门功能,华为ADS 3.0在9月会推送;小鹏XNGP,年底前打通门到门功能;极氪浩瀚2.0,年底前实现门到门功能的内测。年底前的内测,还是太远了,现在也就可以预估一下功能和完成度,其实这段功能的使用感受可以通过智能驾驶架构来拆解一下。
华为和小鹏,是一个路子;极氪,是另外一个路子。
华为、小鹏在更新智能驾驶版本后,都做了同样的操作,把架构换成大网模式,里面包含小的分类模块,感知、规控、理解等;极氪还是分网的架构,包括场景认知SCM+规控IPM两个模块的大模型。
其实各位应该有一个误区。只有大网才能做到端到端(门到门、A到B),并非如此,而是大网做起来更有优势,也更顺,因为没啥决策延迟,都是实时决策;分网架构,反之,可能会影响决策的实时性。
用分网做门到门的这种功能,可以实现,充满考验的两个点:
数据同步可能会有延迟,降低延迟,才能换来实时性的决策;
分网架构,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设计来确保各子网之间的无缝协作。
用分网模式来做门到门的功能,是可以实现的,但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还要把场景认知模块做的特别强,得把对内部路的理解能力做到超越华为和小鹏的存在。
最后
核心点,基本都留在了智能驾驶端,也是最根本的升级点,三电系统基本不变,加了一台95kWh的后驱版车型。在换了800V架构,神行、麒麟电池都用上了之后,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基本都达到主流的水平,4C和5C充电+675km到750km的续航,不在三电上做大调整也能接受。
智能驾驶的升级,其实等到了9月和年底这两个时间点,交付NZP中的通勤模式后基本就能对这套系统的无图城区NOA功能有个底;对场景的理解能力、对路径的规划能力还有对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甚至也能通过一些细节,对D2D提前做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