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对撞后打不开车门?真相水落石出,米粉又立功了!

全文2729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B站一位博主策划的节目中,小米SU7在惨烈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车内紧急呼叫无法正常运作。

02然而,网友通过画面分析发现,碰撞中小米SU7搭载的小电瓶与节目中所展示的不同,且碰撞时小电瓶似乎有线缆没有正确接上。

03小米官方回应表示,该车碰撞后自动紧急呼叫系统一直处于正常状态,小电瓶在碰撞之前就处于断线状态。

04另一方面,米粉们在短时间内发现了内容破绽,为小米官方反驳提供了有力证据。

05最后,小米官方正面回应该碰撞测试,定调“设置不严谨、记录不完整、结论不真实”。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嘭!”
在B站某博主策划的一期节目中,一辆小米SU7和另一辆某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轿车惨烈地撞在了一起。高速的迎面相撞让这两辆车的车头完全溃缩,瞬间“报废”——但这还不是节目的所有看点,随后该UP主对这两款车进行观察、测试功能,并发现了“问题”。
图片
节目来到高潮时刻,小米SU7经过惨烈碰撞后似乎车门已经打不开(据UP主解释他认为是小电瓶已经断电,门把手无法工作),而且车内紧急呼叫无法正常运作。这个结论对小米SU7非常不利,因为碰撞后车门能不能打开、车内紧急呼叫是否能正常工作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如果该博主所做的测试、说的论据为真,则意味着小米SU7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图片
然而,就在该节目播出后不久眼尖的网友通过画面的分析找到了多处漏洞,尤其是针对关键元器件“小电瓶”,该博主好像没有说“实话”,节目中给出的结论也站不住脚。网友发现,碰撞中小米SU7搭载的小电瓶和后面画面中单独展示的并非同款,而且在碰撞时小电瓶似乎有线缆没有正确接上。
图片
随着舆论的迅速发酵,该博主没选择“硬刚到底”,而是迅速“认怂”,不仅发布了道歉声明,节目也进行了不小幅度的删改。8月14日晚,小米官方正面回应了该碰撞测试,并对此定调“设置不严谨、记录不完整、结论不真实”。
图片
小米官方指出,该车碰撞后自动紧急呼叫系统一直处于正常状态,呼叫中心连续向该车呼叫5分钟但没有反馈,给登记车主回拨五次电话也无人接听,因此该节目的结论首先就不符合真实情况。
至于大家都在关注的小电瓶上电问题,小米官方表示该车在碰撞之前小电瓶就处于断线状态,没有任何数据(意味着很可能被拆卸或者断开线缆)。有这样的结局小通并不会感到惊讶,毕竟这位博主的这期节目,要同时挑战小米汽车和专业碰撞测试,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倒不是说这位博主“勇气可嘉”,而是这种“民间测试”,真的应该管管了。
挑战小米和专业机构,“民间测试”踢中钢板
客观来说,汽车媒体针对量产车做的测试的确能发挥不小的参考作用,毕竟车企在做产品宣传时只会宣传好的一面,而一些用车时出现的不足和痛点就需要第三方测试来传递信息。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车媒都会针对大家关注的日用体验来做测试,比如燃油车的油耗、电动车的电耗,然后就是乘坐的舒适性、驾驶质感乃至智能化表现等,“碰撞”这种测试很少有媒体涉足。
一方面,做碰撞试验成本非常高、投入巨大,且容易引来较大争议,甚至是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很难保证客观公正且结论可靠,有较大几率给观众、读者造成误导。
知名度较高的碰撞测试机构包括我国的C-NCAP、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等,都属于NCAP的碰撞评测体系,测试的项目差不太多,但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要求或者种类上会有调整。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保险公司也会自发组织碰撞测试,我国比较出名的就有C-IASI中保研碰撞测试,美国这边也有类似的碰撞测试机构IIHS,会针对汽车的多项安全性能做分级,以此来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图片
来到碰撞测试这种严肃、重要的项目,“专业机构”和“野路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严谨性上。
举个例子,中汽研的C-NCAP测试有明确的管理规则,2024年版共分三章、147页,从车型选购、测试流程、评分细则等都有明确规定。明确的测试流程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试的公平公正,也会让结论更具参考性。
其次则是测试的动机,中保研C-IASI的测试成绩更受大众认可,主要原因是其测试的结论主要面向保险公司,和他们自身的利益有关而与车企无关。
综合来看,碰撞测试这种容易“得罪人”的项目基本只有大型机构能做、敢做,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够输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而一般的汽车媒体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在结果上做到服众且得到车企认可。这位UP想要挑战权威机构但又不具备对应的实力,出现问题也在意料之中。
另一方面,“挑战小米”小通认为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作为一家综合型的科技公司,小米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公关舆情处理经验,或者说“战斗力非常强”。该视频在8月13日上午发布,小米这边在8月14日晚正式作出回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证据搜集、事实验证和逻辑逻辑清晰的反驳,足见小米内部针对负面内容已经有了一套能够快速响应的应对措施。
而且,该博主也低估了小米粉丝的“战斗力”。该视频发出后是米粉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内容上的破绽,而后来该UP主更换视频源的“小动作”也被米粉发现,他们先是下载备份了原版视频(存在明显的内容错误),并制作了新旧视频之间的对比视频,给该UP主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图片
虽说最后小米官方肯定会出手,但米粉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他们在这次风波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当然如果对小米品牌有足够了解,自然知道“米粉”才是小米集团最宝贵的财富,过去在应对各种黑公关事件中,往往都是小米粉丝冲在最前线为品牌收集证据、以正视听。
所以说,第三方媒体做专业测试难度高,而针对小米做的测试内容难度更高,因为米粉可不会“惯着”。从侧面来看,如今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电动车也不是什么神秘新品,尤其是消费者的素质普遍提升后,做内容就必须更具敬畏之心,严谨、真诚地展示内容,否则只会带来反噬的下场。
“专业消费者”发威,行业进步有迹可循
“车评节目”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小的受众,关键字是“信息差”。一般人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体验足够多的汽车,自然无法积累足够的经验去分辨、判断候选产品的优劣,这时候网络上的一些评测节目就能作为补充,让消费者更好地对产品进行了解。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变革,这种“信息差”正在快速消失。车企本身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以小米为例他们会通过官方的QA(你问我答)、高频的直播(甚至雷军亲自主持)、各种的用户互动活动来分享和产品相关的知识,主动担起知识普及的工作。
图片
而且,这样做的还不止小米一家,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已经将新能源车的知识普及得七七八八。而在这样的熏陶下,很多消费者都具备了一定的汽车相关知识,尽管他们还达不到专家的水准,但足以对产品的特性做基础判断。
尤其是“电瓶有没有上电”这种问题,甚至不用“工程师”这个级别的专业人士来辨别,对电动车有一定了解的网友都能指出内容上的明显错误。引起小通思考的是,跳出这一次的内容问题争议,拥有一群高素质的消费者,其实也是中国新能源车市进步的关键所在。
图片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消费者的角色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同时还是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企对用户的重视可能冠绝全球,高管在微博上直接听取用户意见早已成为潮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哪吒CEO张勇直接在微博上发起投票询问是否有必要更改品牌名称,这份重视在无形中培养起了中国消费者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也愿意更多地参与到新能源车相关的讨论中来。
长远来看,高素质消费者既能推动中国新能源车在产品层面持续地进行良性竞争,也会对第三方内容制作者起到监督、威慑的作用。近年来汽车行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黑公关”事件,第三方内容也经常被作为抹黑、造谣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小通认为这只会加深行业的不必要内耗,甚至扭曲汽车行业正常的发展方向。
显然,车评内容更加专业始终会给行业、消费者带来正收益。最终我们需要的还是客观、真实、有价值的第三方声音,既能帮助消费者做决断,也能让车企脱离“当局者迷”的局面,发现产品上真正的不足。
对此小通只能说,这次米粉们的确“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