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成
编辑 | 王静仪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随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也为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内卷”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著作《农业的内化》,形容一种“很辛苦又很不经济”的模式,即大张旗鼓地耗费时间精力和物质,却未能带来真正先进的、高质量的、有效的提升。
在汽车行业,部分企业以创新之名行恶性竞争之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秩序,让合理成本、合理利润进入不合理状态,惨烈的价格战便是具体体现之一——不降价,企业市场份额不保;降价,企业容易出现微利甚至亏损。
同时,汽车行业的内卷,还体现在每周销量排行榜的数字里。最近,某车企发布的周销量排行榜,引发多个品牌的集体不满。
图源:IC
按照惯例,汽车行业和企业的销量数据都以月为周期,由相关权威主体发布。但随着市场竞争强度增大,销量数据已被个别车企用作营销道具,并把最小统计范围缩小到周。其动机无非是让自身排名更好看,以强化市场引领地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问题在于,如此“卷”出来的周销量排行榜并无公信力。不少车企高管纷纷表示,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内卷行为。
中国汽车行业苦“内卷”久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6月汽车行业收入47672亿元,同比增长5%;成本41730亿元,同比增长5%;利润2377亿元,同比增长10.7%;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0%。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6.4%的平均利润率是偏低的。
难怪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直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
这些不合理、非良性的内卷,根子在哪儿?破解的关键又在哪儿?
竞争本身并无过错,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这不仅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产品性价比、加速落后产能快速出清的重要手段。然而,当竞争演变成恶性内卷时,其会严重扭曲市场机制。
价格战之下,不少企业陷入了“不卷价格就卷铺盖”的两难之中。同时,为降低成本,一些车企拖欠上游款项、压低供应商报价,甚至在产品上偷工减料、减质减配,破坏产业生态。
“内卷式”恶性竞争是没有赢家的游戏,过往中国有过让产业“伤筋动骨”的案例。中国产摩托车曾风靡东南亚地区,一度占据越南80%的市场份额,但因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却跟不上,最终通失市场份额,产业风光不再。
图源:IC
今天,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更加值得警惕。相比其他产业,汽车产业资金投入大、技术密集、产业培育条件更苛刻,一旦规划和投资不及预期,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高成本。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挑起价格战,往往不是企业主观想要进行恶性竞争,而是在红海市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
但作为市场主体,如果只懂得在存量市场“困守孤城”,往往会陷入“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自毁模式,反之,唯有开辟全新的赛道,开拓新蓝海,才能进入高水平的竞争状态。
变革破万“卷”,创新驱动下的长期主义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让利来吸引消费者,但绝不能以牺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为代价。
一言蔽之,企业的目标是盈利。而盈利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缴税、创造就业机会,低质量的内卷,换来的只能是双输。
正如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所言:“长期主义对汽车行业来说尤其重要,一个长期的目标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格局、是一种视野的体现,能够帮助企业在不断创新和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拒绝零和博弈、零和游戏。”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想要发展持之以恒、常保后劲,都需要高站位的主动作为。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图源:IC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支持两类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瞪羚企业是指在创业之后成功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概念本就来自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业,重点关注成长潜力大、未来估值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这两类企业在智能网联大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屡见不鲜,有的来自整车制造企业,有的来自供应链上的出行科技公司。这些企业恰恰也是低质量内卷程度最小的,它们的成功之处无一例外——要么产品为王,要么技术为先。
当然,有创新就有不被市场接受的风险,但伟大的产品、崭新的行业正来自一次次不断创新的试验、一家家勇于创新的企业。
换言之,越难越要尝试,越难越要鼓劲。
责编: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