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之际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自4月1日入汛以来,我国强降水过程多、历时长、致灾性强,防汛形势不容乐观。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时至今日仍回荡在每一名气象工作者的耳边:“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一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再部署、再深化、再落实相关工作,主动找准定位,健全体制机制,磨砺关键技术,以点滴实践聚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气象篇章。心怀“国之大者”,慎终如始筑牢防线!一以贯之的要求当一以贯之地践行2023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一年前的话语,恰与当下的声音交相呼应,形成振聋发聩的回响:7月25日,又是一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提高预警精准度,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只有站在时间轴上才能明白,“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这句话有多重的分量。相同的时间节点,相似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从未改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这一理念,气象部门前行的路径也更加清晰:推动监测、预报能力全线提升,确保预警、响应链条环环相扣。4月19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联合强天气预报中心启动重大降雨过程预报讨论会 谭政华摄影殷殷重托,使命在肩。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政治统领、广泛凝聚共识,把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作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两个重要抓手,高位推动一系列顶层设计落地见效:提高站位,夯实思想根基——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求相结合,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落实“十四五”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推动“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与汛期气象服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在气象防灾减灾一线筑起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聚焦主业,持续提质增效——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进17项重点能力建设,建强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四大支柱”,并以大数据融合应用为基础,一体化提升灾害性天气规律研究、预报预测和防御联动能力,实现各业务链条“咬合式”协同发展。打通关窍,凝聚工作合力——对内,推广、规范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并以“一省一策”“一流域一策”压实责任;对外,强化与防汛重点部门的互动联动,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和高级别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发挥实效。蓝图绘就,“梁柱”立稳,朝着有效应对气象防灾减灾重大挑战、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局中当好“稳定器”这一目标,气象部门迈出铿锵步伐。7月10日20时至11日9时,重庆市长寿区普降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208.7毫米。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当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图为当地武警消防队员救援被困人员 供图:廖涛坚持自主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技“硬实力”为防灾减灾锻造坚强后盾7月26日1时,台风“格美”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沿海登陆,其螺旋雨带逼近江西省赣州市。借助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3.0)VCP11(5分钟内扫描14个具体仰角)模式,“格美”的复杂回波结构清晰地呈现在江西气象部门预报员的面前,为台风路径演变及其风雨影响预报提供有力支撑。4月20日至22日,广东、广西等地出现混合型强对流天气。ROSE3.0强对流识别产品在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的监测中展现优势,预警提前量达10分钟以上,为提前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一年来,聚焦完善监测手段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织密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观测网。在地,防汛重点地区监测站距接近8公里,较全国平均缩小3公里;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覆盖率达到43.6%,多项雷达标校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天,成功发射风云三号G星和F星,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更尝试利用无人机穿云破雾,从台风“体内”带回数据;在海,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无人艇乘风破浪,首次开展长航时走航试验,实现海上云雾立体观测……7月21日,“海燕”无人机穿越台风“派比安”,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首次实现台风多飞机平台联合观测。图为“海燕”无人机完成巡检。 摄影:李锡成
一年来,面向“点对点”滚动预报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高筑气象灾害和风险影响的“瞭望塔”。一方面,推动智能网格预报向三维、全球拓展,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4.6%。其中,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62公里;全球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由25公里精细至12.5公里,可提前8.1天准确预报北半球主要天气形势,全球气候模式对厄尔尼诺等关键指标预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着力构建风险预估、预警业务。为粮食保丰赋能——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赤霉病和干热风风险预警,推动精准防控和“一喷三防”全覆盖,预计挽回小麦产量损失约30亿斤。为交通保畅添力——2月16日至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百里风区”出现15级强风,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利用新疆铁路大风精细化预报研究成果,提前3天精准预报试验区风起止时间、极大风速等,助力完成列车试验。为能源保供护航——2023年12月13日至16日,受降雪和寒潮天气影响,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的输电线路出现大面积覆冰跳闸故障,自治区气象局第一时间分析研判故障原因,并每天发布服务专报和电力气象服务预警信息,为抢修、灾后检修等提供支撑。为风险减量“加码”——气象部门因地制宜与金融部门、保险公司共同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巨灾保险、“指数保险+衍生品”等模式为更多气象高影响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缓释气候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在由气象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等构成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上,以TB计的海量气象数据一刻不停地穿梭其中。它们被输入预报模式,在总算力提升6.5倍的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加持下,生成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再融入预报员的经验和思考,就能为一条街道、一个村庄何时组织撤离群众,一个高位湖泊、一座超汛限水库科学调度提供精准参考。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先行技术牵引!以服务“软实力”推动预警转化为应急避险行动力在6月21日至22日的强降水过程中,湖南省气象局针对省内降水强度大的市、州防汛责任人首次将“闪信”作为常规预警发布手段的补充。由于其发光提醒的同时会伴随“滴滴”信息提示音,提升了预警“被看见”的概率。7月22日下午,湖南省气象台进行天气研判。(右二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刘红武)6月下旬,江西北部发生持续性暴雨。得益于收到省气象局自主研发的“云盾”气象预警机自动报警,九江、景德镇等地及时行动,转移受威胁区域人员,规劝车辆改道或停车等候,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抢”出时间。6月26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施昌龙在修水县路口乡综治中心信息研判室安装云盾预警机,并指导乡镇防汛值守人员识别强对流天气 图/李勇7月12日19时,嘉陵江今年入汛以来的首次洪峰过境重庆中心城区,磁器口段最高水位181.48米。依托“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磁器口街道在洪水到来的前一天把所有的摊位和物资全部转移完毕,并利用电子围栏技术向4.6万余人发送了预警信息。该系统由气象部门牵头,集成来自12个部门的41类数据,可精准推演洪峰淹没范围,智能生成撤离方案,实现防汛全流程闭环处置,将指挥调度时间减少50%。提高预警提前量、增强精准性的技术手段,无不严丝合缝地嵌入地方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中:湖南的“631”预报预警服务机制(提前6小时暴雨落区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江西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设区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以及重庆的“1131620”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以提前1个月、1周、3天、1天、6小时、2小时以及实时为节点,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各不相同的数字,正是气象部门契合当地指挥调度、应急救援节奏所踏出的“节拍”,在今年汛期一线,这些声响迅速激活基层防洪救灾的“神经末梢”——依托 “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提前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分别精细预报至县、乡镇的强降水落区),云南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助力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7月5日龙陵县象达镇和7月19日芒市西山乡发生山体滑坡前,成功避免37户132人伤亡,获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肯定。7月5日16时30分,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象达镇朝阳村尹家田组发生山体滑坡。在灾害发生前,根据气象预警信息,龙陵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处置灾害隐患,受威胁人员提前转移、有序避让,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情况。图/保山市人民政府立足“131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提前1周发布灾害性天气趋势预报,提前3天发布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提前1天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提前3小时滚动发布暴雨短时临近预报,提前1小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四川气象部门筑牢安全防线。7月7日24时,巴中市通江县镇广高速B4项目经理部王家梁隧道出口、西街岭隧道进口驻地后方山体滑坡,冲毁下方工棚12间,由于预警及时,营地中183人提前得到转移安置,无人员伤亡。而以上种种,正是中国气象局党组以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为重点,狠抓气象“软实力”提升,对精准预警、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开展持续探索的缩影。一年来,中国气象局在强化部门间、省部间协同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推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地(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气象灾害预警成为应急启动先决条件之一,逐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政府部门快速响应、相关行业依规停工停产停课、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灾的机制。2090个县级政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市县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各地气象部门也立足气象灾害演进规律,因地制宜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相关探索经验获得世界气象组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的肯定和推广。7月29日夜间,京津冀地区迎来强降水,北京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北京铁路局值班值守,做好气象服务。摄影:吴方
体制机制交织出的“经纬线”,又在新技术加持下进一步增添韧性——全面升级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与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3万个应急广播终端全面对接,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98.8%,较上年提高1.1%。逐10分钟滚动更新、空间分辨率为1千米的逐小时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短临预警产品,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公里的全国强对流预警信号指导产品,为精准锁定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影响范围提供支撑。“闪信”等针对决策用户的强制触达技术在13个省份落地应用,推动预警信息自动化、智能化靶向发布能力再上新台阶……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后,总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引着防灾、应急力量和资源,沿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闭环衔接的防灾减灾责任链,涌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作者: 叶奕宏(吴彤、吴卉、卢健、刘倩、王祯晗、蒲希、李婕、杨靖、赵欣、周蓉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