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霍森
编辑丨冯小
很难想象,跳水运动员全红婵会与“疯疯癫癫”、“白痴”以及“人生不完整”这样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了。
近日,《南方日报》某记者在一次网络直播的连线节目中,不仅描述全红婵“疯疯癫癫地给人家外国的运动员展示金牌”,并且在谈到她正在学习英语时,一脸得瑟地说:“(学英语)这就很好,你作为一个人,长大了以后,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像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言论一出,随即在互联网上引爆舆潮。很多人都不理解这名记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尖刻的描述来形容奥运冠军,有不少网友要求该记者进行道歉。
随后,《南方日报》立刻展开调查,并于8月15日晚发表声明。在声明中说,《南方日报》表示:集团一名体育记者违规私自参加网络连线节目,发表涉中国奥运健儿的错误言论。集团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调查,将根据事实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而这样的结果,也未能平息众怒。
有不少网友在此期间“深扒”了涉事作者的个人社交媒体,其在奥运期间对跳水、游泳项目的点评也被制作成所谓“阴阳言论合集”,进一步在互联网上传播。以至于这名记者不得不更改了自己的社媒名称。但影响已经造成,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其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的质疑。
回到引发事件的言论本身,这位记者的观点主要围绕以下两点展开:
首先,运动员在保持天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全红婵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活泼天真固然可爱,但在某些场合可能需要更加稳重的表现。
其次,体育生涯有限,运动员需要为未来做准备。跳水作为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运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往往较短。因此,及早为退役后的生活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而为了对第二个观点进行辅助说明,就出现了有关全红婵对待英语学习的讨论。此前,巴黎奥运会期间,曾有记者采访时问全红婵,“你知道拿捏用英文怎么说,我教你啊”,结果被全红婵回了一句“我不需要”。而这在很多网友眼中,也成为涉事记者在直播中发表看法的前情背景,“你不跳水以后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的表态在此背景下则显得尤为刺耳。
显然,这名记者是希望将全红婵的身份,从一个奥运冠军还原到普通社会人进行讨论。
如果仅从业务层面看,这样的讨论并非不可,甚至可用深度来形容。它是一个体育内容历来有之的母题——运动员身份与社会人身份之间的矛盾与思考。在很多体育内容里,我们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这则母题的影子。透过出事的这场直播,我们也能看到该记者对这一现象是有所观察和思考的,否则不会在公开场合来表达这段一定程度上与主流声音不合的言论。
然而问题是,讨论这样的母题,其他内容没有引发争议,而这次的讨论却被人诟病,为什么?
显然,带有明显人身攻击式的表达,和溢出屏幕的“爹味”,是引发本次舆情的关键。
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这名记者使用的诸如“疯疯癫癫”、“白痴”等词汇,带有鲜明的贬义成分。
现在我们无法了解当事人做出这番评价,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但仅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看,这显然不是一名成熟的媒体从业人员应使用的词汇。在媒体工作过程中,使用如此偏激且缺乏事实根据的表达,是行业大忌,偏离了新闻从业者的主流价值观。
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这名记者在表达观点时,是在用居高位者的俯视视角审视全红婵,而并非记者应该应秉持的平视视角。这也使得他的表达充满“爹味”。有网友在看完相关内容后,就发出“又是一爹味十足的下头男”的评价。
实际上,纵观本届奥运会,爹味俯视已经频繁引发人们的反感情绪。从华少采访潘展乐翻车,到混采区挤满的孔乙己,本就让记者或者说媒体从业者这个身份饱受质疑,而就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本文所述的事情就发生了,无疑更加剧了公众的不解和愤懑。
这也使得在巴黎奥运会临近尾声的时候,有不少网友发起了呼吁,希望我们的媒体人能把这份勇敢放在外国运动员的身上,比如可以去追问一下美国运动员的兴奋剂问题,少来“祸害”咱们自家的运动员。
其实,我们应当允许一些不同的声音表达,有观点的交锋、有意见的抒发,往往会让这个世界更好。但这样的表达是有前提的,我们不能以“为你好”作为理由就随意说着伤害人的话,应当以更平和的方式给建议、提意见,而不是以“疯疯癫癫”“白痴”的形式来呈现。
换句话说,对于此次事件中的涉事记者,与其通过这种粗暴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倒不如回到一个记者的本职,静下心来去做一些过硬的采访,记录下事情的本来面貌,这才算没有辱没人们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