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黔行 创新有我丨贵州大学五个绿色农药创新药剂通过专家评议

【来源: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8月15日,由贵州大学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友好无公害杀菌剂和抗病毒剂创制与产业化”项目田间联合试验示范现场观摩评价会在六枝特区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多家科研院所的有关院士、专家深入田间调查,并听取汇报。

“A区使用的细菌性防治药剂是20%截短侧耳素悬浮剂,C区用20%氯乙酰截短侧耳素悬浮剂,联合20%噁唑虫嘧啶悬浮剂和2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以及60g每升的氟砜草胺可溶液剂,进行病虫草的联合防治……”活动现场,贵州省农科院研究员罗会介绍,项目分三个区块进行试验,新药田间表现突出。

贵州省农科院研究员 罗会

“我们种的水稻容易生病,叶子黄,长虫严重,打了农药效果也不好。今年喷了新药,谷子长得茂盛,一眼看去绿油油的。”六枝特区木岗镇嘎陇塘村村民付大姐笑着说,水稻已陆续进入抽穗扬花的关键期,饱满的稻穗传递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研究员和村民所说的新药,正是贵州大学研制的截短侧耳素等创新药剂,已在贵州、湖南、湖北等8个省份开展了联合试验,试验示范基地效果明显、亮点突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

“我们从贵州云南的山上采摘野蘑菇担子菌,提取它的孢子,通过发酵工艺变成了截短侧耳素,得到纯天然生物农药。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每亩用量仅50毫升,它的防控效果就高达70%,跟常规的铜制剂相比,防效提高了20%。”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云南大学教授 张克勤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往往采用化学农药,效果并不如意。贵州大学研制的截短侧耳素等创新药剂,其特点是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而且防效达到70%以上,完全具备推广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表示,除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截短侧耳素等创新药剂针对柑橘等作物的其他细菌性病害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延伸。

现场评价会结束后还召开了项目评议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创新的20%截短侧耳素悬浮剂、20%氯乙酰截短侧耳素悬浮剂、20%噁唑虫嘧啶悬浮剂、2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60g氟砜草胺可溶液剂,分别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稻田稗草的防控效果明显,创新药剂组合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联合防效显著,对水稻安全,建议加快创新药剂的登记工作,拓展对其他作物的细菌性病害的防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