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竞奢时代与礼学兴起

全文1535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大变化,如晚明中央集权的松动、清兵入关、明清易代等。

02同时,新的思想文化思潮如经世实学、辨伪学的兴起、理学的复兴等也在此时出现。

03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礼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如明代中后期民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04然而,晚明社会风气逐渐变得竞奢、陋俗泛滥,引发士人对社会风气的担忧。

05为此,明清之际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发挥礼教的经世功能来扭转世风和安定人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明清之际”(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朝之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大变化,比如晚明中央集权的松动、清兵入关、明清易代。此外,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文化思潮,比如经世实学、辨伪学的兴起、理学的复兴等。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礼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明代中后期,中央集权统治出现松动,社会管控比较松懈。明朝政府降低了对江南赋税的征收,在此背景下,民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南方开始出现较大的市镇。而在这些市镇里,商品经济发达,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颇为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明的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此所谓“变化”,是相对于明代嘉靖以前而言。明代中前期,为了巩固统治,明政府倡导和组织了不少文化工程,比如《永乐大典》就是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参与此书编纂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两万余人。统治者主导的文化工程对于明代中前期的道德伦理、礼仪风尚的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竞奢风气在社会上开始蔓延。几乎所有的明史研究者都认同晚明是一个“竞奢时代”,甚至有学者称晚明是“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尊卑失序、欲海横流、变动剧烈的‘天崩地解’时代”。《客座赘语》记载,嘉靖前后的士人生活与以前已大有不同,“家中多畜少艾,穿着华丽,闭门居家赋诗作文与亲友共赏。每逢家中名花开放,便设宴请客,以古诗奇句、僻事奇人为酒令,嘲谑相错,追求风流雅兴,以自高其身”。作为社会风气引领者的士大夫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引以为傲时,社会风气便随他们而改变。除了竞奢以外,晚明还陋俗泛滥,“明代的各种陋习劣俗,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时代与地域的多元化特征”。
晚明统治者对江河日下的世风并非没有警觉,相反,朝廷、地方官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明熹宗朱由校以为“近来士气浇陵,干犯法纪,屡禁不悛,深可痛恨,命重治之”。河北蠡县知县李复初在蠡县推行“十禁”,意在敦风化俗,“尚安分守己、家身无违法之事者”“尚教训子孙读书习礼、耻为粗豪鄙俗者”。
除此之外,宋代以来的《家礼》也受到晚明一些官员的重视。比如嘉靖、万历时,有些地方官对《家礼》进行损益,以便于为更多人接受。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吕坤。吕坤大力推行礼教,他所撰《四礼翼》对《家礼》做了补充和完善。“四礼”者,《家礼》据《仪礼》而定的冠、婚、丧、祭也。
清初的一些士人在“亡国”“亡天下”的遭遇中,对学术和世道人心做了反思。在他们看来,天下的兴亡在人心和学术。李二曲说:“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天下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士人对当时的世道人心深表忧虑,他们普遍认为学术和人心变坏的原因是礼乐、礼俗的缺失,他们或批判当时人僭越违礼行为,或倡议以礼化俗,或身体力行地去推行礼乐教化。
为正世风和人心,明清之际不少人希望发挥礼教的经世功能。一些人首先从学理的角度进行论证,比如颜元说:“道莫切于礼,作圣之事也。”他以“动”为礼之真义所在,“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故曰‘立于礼’,故曰‘制舞而民不肿’。”颜元对礼仪的意义和价值持肯定态度,即便是被人所诟病的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他也多加辩护。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礼的功能之外,当时不少人还躬行实践他们所推崇的礼学。这在明清之际学人的年谱、门弟子的记录中可略窥一二。比如据许楹《罔极录》载:“陈乾初先生,先君子之受业师也。先生品行文章,推重一时,深痛世人惑于风水,暴棺不葬,著《葬论》《丧实论》诸篇,大声疾呼,责人速葬。其言激切诚恳,有裨世教。”在日常生活中,颜元依礼立身,“每日清晨,必躬扫祠堂、宅院。神、亲前各一揖,出告、反面同。经宿再拜,旬日以后四拜,朔望、节令四拜。昏定、晨省,为亲取送溺器,捧盥、授巾、进膳必亲必敬,应对、承使必柔声下气……非正勿言,非正勿行,非正勿思;有过,即于圣位前自罚跪伏罪。”
学风与世风之间互相影响,世风极大地影响学风,而学风又反过来影响世风。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欲海横流、尊卑失序的世风,使得礼学进入明清之际学人的视阈,并受到高度重视。虽然学人们对世风有激烈的批判,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陷入虚无,他们树起礼教的大旗,希望由此扭转世风和安定人心。他们的努力,自有一番“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之意。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