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提出,让“村晚”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近期,各地广泛开展“村晚”活动,在坚持农民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同时,根据农民需求和时代变化,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做好“融”文章,与特色节庆节日、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新兴消费业态融合,不断畅通“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良性循环。
“一台‘村晚’就像一个地方的民俗教科书”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 “醉在那片海——2024山东荣成那香海夏季‘村晚’”活动现场 荣成市文化馆供图
7月31日,作为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醉在那片海——2024山东荣成那香海夏季‘村晚’”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港西镇那香海社区举办,也帮助冷桂荣圆了上台的梦想。
冷桂荣是那香海社区的新居民,搬来荣成市不到两年时间。来到新环境,认识的朋友少,她一度感到很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邀请冷桂荣参加舞蹈培训活动,她上课第一天便被舞蹈队员热情接纳,大家迅速打成一片。
“为了准备‘村晚’上台演出,社区舞蹈队光是集中排练就用了两周时间。有的队员回到家,还会跟着视频学练。”冷桂荣介绍,“村晚”对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影响非常大。为在“村晚”舞台放光彩,每一个节目都独辟蹊径,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又赢得了掌声。
“村晚”是助力乡村振兴、展现基层良好文化生态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山东在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的具体工作开展中,重视挖掘地域文化标识的价值,从公共文化服务、遗产保护、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村晚”,办好系列活动。
那香海社区“村晚”举办前后,荣成市特别策划民俗展演、文艺节目、非遗夜市3个板块。尤其是非遗夜市,颇具荣成市特色的面塑、剪纸、草编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那香海社区,受到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荣成市文化馆馆长徐伟告诉记者,“村晚”选择在那香海社区举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不仅居民集中,还是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能够让更多观众感受荣成市的民俗文化。
“一台‘村晚’就像一个地方的民俗教科书。”山西太原游客刘女士表示,那香海社区的“村晚”让人不仅饱了眼福,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荣成的历史,希望旅游景点能多安排原汁原味、由本地民众参与组织的民俗展演。
如果说,那香海社区的“村晚”主打群众参与,演给游客看。那么,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七村,当地则将“村晚”办成了一场自然和文化资源推介会。
包括垦利街道七村“村晚”在内,垦利区每年列支180万元支持举办“四季村晚”。除了文艺队伍和非遗传承人的加入,垦利区每次“村晚”现场还邀请周边景区、食品加工企业等参与,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平台系统展示垦利区的特产。
同时,垦利区“村晚”的演出团队,一部分是业余文艺爱好者,一部分则来自当地的艺术培训机构、社会文艺团队。后者共同组成了“黄河口艺术联盟”,定期到乡村为村民开展上门培训服务。
文艺爱好者李晓娟说,今年走上垦利街道七村“村晚”舞台的,很多是自己平日里一起排练的朋友。大家可能唱腔不标准,舞蹈动作也有待提高,但对文艺活动的热情是真切的。
垦利区的民众喜欢听吕剧。今年开春以来,垦利区的“四季村晚”场场都有吕剧节目。山东省吕剧院的几位吕剧名家听说之后,十分感动,专程自费跑到垦利区为大家辅导,在当地传为佳话。
“如今垦利的‘村晚’,已经从年年办转变为季季演,原因就是群众有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有需求。”垦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延琳介绍,去年,垦利区有1.5万名群众直接报名参与“村晚”海选,充分说明了这一活动的人气。下一步,垦利区的工作重点是做好融合发展文章,让“村晚”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活动,也能成为黄河口旅游的一道风景,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常态化舞台。
“村晚+”搭起农文旅融合大舞台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 活动现场的西安鼓乐表演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盩厔是谁的家,大熊猫的家,来找‘四宝’玩耍呀。这里是盩厔呀,来逛周至吧……”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文化馆协会、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周至县委、周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2024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西安市周至县水街烟火巷子举办。
活动在呈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文化盛宴的同时,积极推进“村晚+”,让广大游客与周至县二曲街办镇东村村民一起,共享“村晚”大舞台。
一边是有着“中国北方最美水乡”之誉的美好风景,一边是戏曲、歌舞的精彩展示,星空下,撞击出“越夜越精彩”的融合之美。
本次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以周至县特色节目为主体的基础上,特别遴选了西安市及陕西省其他地市群众自编、自导的精彩文艺节目进行集中呈现,强化了示范和引领作用,突出了本土文化特色和农趣农味。
“最美的中国唱最美的歌,相亲相爱永远都要快乐……”舞台上,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秦韵艺术团带来的舞蹈《最美的中国》,在优美、动感的舞姿中展现出火红、激扬的精气神,武术《双雄对峙》、魔术《华山戏法》、戏曲《秦腔荟萃》等节目依次亮相。12个以地方非遗民俗项目、乡土故事为创作元素,由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共同呈现的优秀节目,赢得市民和游客的热情掌声。
“节目精彩,还特别接地气。越看越想看,看了还想看。”镇东村的一位村民这样说。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提出,推动“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向文化和旅游节庆展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
对此,本次活动与周至县夏日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相结合,以“村晚”进景区的方式,推进“村晚”与特色节庆节日、乡村旅游融合,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让“村晚”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
活动现场,周至县进一步打响“源来周至 多来多福”区域文旅品牌,发布了多条周至旅游线路,推介了集市民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助推文旅消费,促进乡村旅游、夜间经济发展,全面绽放周至文旅魅力。
“村晚”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舞台。舞台上,震撼热烈的《威风锣鼓》,展现出激扬向上的精气神;舞台下,观众和着节拍,舞动身躯、摆动双臂,让夏日的激情贯通台上台下……活动现场,村民和游客融为一体,有的观众从台下跃上圆形大舞台成为演员,有的演员来到观众身边与大伙互动。热烈的氛围中,大家同唱共舞,凝心聚力,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现场,由周至壮族同乡会带来的民族服饰表演,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远嫁而来的广西壮族女儿们,身着传统服饰,呈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的非凡魅力,以“陕西媳妇”的身份展现出周至的包容和热情。
“真没想到,在周至还能看到地道的壮族文艺表演,很有民族特色。作为老西安人,向新西安人表示欢迎,他们让西安更加多元和开放。”从西安市区驱车到此“微度假”的孙嘉说。
此次“村晚”举办地——烟火巷子毗邻镇东村,是周至水街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北方宽窄巷、古镇不夜城”为体验标签,是西安新兴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村晚”绽放于此,是文化与生态、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有力探索。活动现场,除了街区原有的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品销售外,热闹的“村晚”集市集中展示和销售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也让村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我们要让‘村晚’成为百姓喜欢的大舞台,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在看节目、品乡愁、游玩的同时还能购买到农特产品。”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搭建农文旅融合大舞台,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共绘乐在群众、火在乡村、热在产业的幸福、融合画卷。
“村晚”为远方增添诗意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 在广西桂林大寨村夏季“村晚”演出现场,红瑶长发梳妆展示《长发谣》。 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夏日的桂北龙脊梯田,绿意盎然,游人如织。这里的大寨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近日,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六月六龙脊“晒衣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往观看,热闹非凡。演出还通过全国公共文化云等多个平台现场直播,引发各地网友围观。
“整个民宿的客人都出去了,看演出的、参与篝火晚会的、稻田里抓鱼的,个个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开民宿的大寨村民潘先生说,暑期生意火爆,相当一部分游客就是冲着各种特色节庆活动来的。
“有原生态祭祀仪式的《火种与草标》,有民间乐器演奏的《侗音的谐奏》,有红瑶长发梳妆展示的《长发谣》等,‘村晚’节目形式多样,民族味、文化味和乡村味很浓,很精彩。”北海游客杜芳芳说,非常羡慕当地女人又长又亮的秀发、别致鲜艳的花红服饰,她们行走在层层梯田间,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村晚’在大寨村举行,演出节目和活动内容涵盖龙脊当地的各个村寨、民族和特色文化,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景象。”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次“村晚”与六月六“晒衣节”一起举办,目的就是擦亮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农历六月六“晒衣节”,是龙脊红瑶除春节外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把花衣、饰衣、花裙拿出来,晾晒在晒台、走廊及木楼外墙上,一串串红红绿绿的衣裳鲜艳夺目,“晒衣节”因此得名。
“时至今日,‘晒衣节’已经成为红瑶同胞的重要节日,乃至龙脊梯田景区一年一度的盛事。”龙胜当地作家王诚林说,引人入胜的晒衣节集中体现了龙脊红瑶的民俗民风,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年‘村晚’注重展示龙脊本地丰富多样的非遗,通过全国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向各地群众讲述龙胜故事、龙脊故事,助力构建龙脊鲜明、多元的旅游形象。”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活动通过红衣晒红半边天、百名瑶嫂长发梳妆、“红衣定终身”红瑶大型婚礼、红瑶服饰加工等红瑶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展示红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在大寨歌舞坪红瑶服饰加工展示现场,红瑶女同胞人手一架织机,围坐成圈,娴熟地穿针引线、织布绣花,为游客展示红瑶传统纺织技艺,场面壮观。在鳞次栉比的瑶族民居,一排排大红的红瑶服饰挂在屋外,与充满历史感的木板墙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在红瑶婚礼展示区域,撑着红伞的盛装瑶族姑娘一路走来,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活动期间,大寨村还开展了田中摸鱼、大型梯田火把夜景、红瑶原生态篝火晚会等游玩项目,丰富旅游体验,让游客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感受红瑶民族文化魅力。
“翠绿的梯田逐级而上,红衣少女推窗晒衣,瑶嫂河边梳理长发……很多以前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的唯美、神秘、浪漫的场景,如今终于近距离看到了,好激动。”在深圳游客谭志丹眼中,这一趟龙胜之行收获颇多。
“除了活动多和原生态,5G直播也是此次‘村晚’和‘晒衣节’的亮点。”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活动区域,景区与移动公司合作,结合建设5G千里眼高清摄像头,通过“5G+慢直播”的形式,将节日盛况通过云端传递到广大网友面前,让网友零距离感受红瑶民族文化的魅力,直播平台观看量超30万人次。此外,在大寨村七星追月等梯田景区,通过5G千里眼高清摄像头、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远程全天候直播梯田风光。
“‘村晚’和‘晒衣节’激发了村民和游客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旅游产品和业态,让美丽的龙脊梯田、风情多姿的大寨村更热闹、更红火、更有诗意。”大寨村的村干部说,节庆活动的举办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龙胜全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47.08万人次,实现消费53.12亿元。龙胜各族自治县委书记雷陈表示,未来,龙胜将继续深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
在白银纳村“村晚”感受鄂伦春风情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在夏季“村晚”表演舞蹈《永远的勇士》 石玉海 摄
吉林省吉林市游客李先生回忆起两个月前观看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承办的“幸福满龙江 欢乐在兴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盛况时,仍掩饰不住兴奋之情:“从节目中可感知鄂伦春族文化的厚重,非常值得一看!”
活动当晚7时,该场“村晚”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乡白银纳村吉雅希广场举行。白银纳村为鄂伦春族村,自1953年鄂伦春族下山后,白银纳村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白银纳村,鄂伦春族特色的撮罗子形状住宅极具吸引力。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政府免费给盖的,室内有厕所、暖气、火炕,住着可舒服了!
“村晚”以情景剧《赞达仁》、鄂伦春民族舞蹈《斗熊舞》拉开序幕。随后,歌曲《越往北越美》、组歌《鄂伦春的生活是艳阳天》、群舞《永远的勇士》等节目接连上演,晚会在歌曲《我在黑龙江等你》的优美旋律中收官。呼玛县文化馆馆长李欣说,“村晚”通过“一路向北到兴安”“鄂汉人民一家亲”“兴安岭上歌飞扬”3个篇章,展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魅力。
本次“村晚”的亮点是由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带来的7个具有鄂伦春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歌曲《大兴安岭我的家》《赛马歌》及群舞《跳动的鹏妞贺》《永远的勇士》和鄂伦春族童谣《绕圈圈》等节目,收获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该艺术团成立于2008年,因民族特色突出,常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演出。团长孟佳说,鄂伦春族群众能歌善舞,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见物唱物、见事唱事,随口拈来,白银纳村每位村民都是演员。
晚9时,吉雅希广场在背景音乐《走上高高的兴安岭》的动人旋律中燃起篝火,鄂伦春族传统活动篝火晚会拉开帷幕。村民葛苏热作为领舞人跳起了欢快的龙头舞。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游客与村民手拉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来自黑河市的游客冯女士一跳就是半小时,特别开心。她说,很多年没这样自由自在地跳舞了,以后得多来白银纳。
记者了解到,白银纳村“村晚”打造了“文艺演出+篝火晚会+非遗展示+美食品鉴+参观体验”的文旅融合新场景,把“村晚”做精、做优、做强,使之成为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反映白银纳村新风貌、新气象的重要载体。
同期举办的呼玛县非遗展,展出了鄂伦春服饰、剪纸、桦树皮镂空画等12个系列鄂伦春族非遗作品,首饰盒、烟盒、桦皮船等桦树皮工艺品成为抢手货。村民孟淑卿一边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狍角帽,一边讲述鄂伦春族群众过去狩猎打鱼的故事,加深了游客对鄂伦春族文化的理解。
美食品鉴活动更是吸引人。白银纳村的村民早早来到吉雅希广场,支起炉灶,木炭引火,铁锅烀全羊。临近中午,羊肉熟透,供游客免费品尝。现场制作的烤肉串、熏肉和肉粥,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味蕾。
白银纳村旁建有白银纳鄂伦春族风情园,是游客必游地,也是白银纳村“村晚”的参观体验项目。游客们“打卡”巨熊雕塑、在非遗展示馆购买特色非遗产品、在民俗馆观看鄂伦春族老物件。
呼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范乐说,随着白银纳村“村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呼玛县很多乡镇村屯都开始筹备举办“村晚”了。希望通过“村晚+”的形式,把“四季村晚”做成品牌,使之成为带给百姓快乐、助力村民增收的平台。
2024年8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村晚+”:做好“融”文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