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小店】揉进面点里的非遗传承

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神经末梢”,在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小店经济的快速崛起,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聚焦全市小店,展现城市发展活力。由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指导,青岛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联合青岛早报推出青岛市个体工商户优秀案例展示活动——“闪光小店”,讲述小店店主们自强不息、诚信经营、坚持公益的故事。
小店不小,承载着城市大梦想。技艺与传承、坚守与奋斗,美与爱、甜与乐……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去聆听、去感受属于青岛“闪光小店”们的独特之美。
婿糕,这一特有的面食,在即墨丰城、田横沿海一带已经传承了600年。它起源于明朝,几经演变逐渐成为当地逢年过节时专门用来招待女婿的一种特殊面食,因而又得名“婿(糈通婿)糕”。
图片
田横面塑精巧可爱
田横婿糕采用在海洋性气候下种出来的小麦粉,添加蜂蜜、鸡蛋等制作而成,吃起来像面包又有馒头的味道,早些年,一闻到婿糕味,就知道谁家的女婿要登门了,后来,婿糕慢慢演变成渔家文化的“年味”美食,成为过年餐桌上必备的年货。除了香甜可口,绵软筋道的口感,婿糕还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它为研究即墨民间面食的历史发展脉络、民间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作为田横糈糕的第十九代传人,经营福禧面艺食品坊的江志一立志将田横婿糕的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开店十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婿糕的制作传承和技艺创新,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配方。
“从小就看着母亲在家里做婿糕,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江志一告诉记者,在家乡,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婿糕,母亲做婿糕时也会让他帮忙揉面,教他怎样把面揉得更筋道一些。在这样的环境下,江志一从小就掌握了揉面技巧,也在这个过程中爱上了婿糕,在经营面艺坊以后,他还自己琢磨、自学了面塑技术,平时主要制作田横面塑、田横糈糕。
图片
面塑婿糕承载了当地人的美好回忆
“制作婿糕总让我回想起童年往事,后来工作以后,我也忘不掉它。相信很多父老乡亲们也都拥有和婿糕有关的记忆,我觉得婿糕代表了我们当地的文化传承,也和文旅产业紧密相连,所以我也希望这门技艺能够承载着大家的记忆,一直延续下去。”在江志一的努力下,由他牵头申报的田横糈糕制作技艺被评为即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被评为田横糈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被评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后,江志一筹划着建立田横糈糕完整的信息档案库,搜集信息实物资料,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搭建营销体系,扩大销售范围。如今,江志一成立了田横糈糕产业协会,开启其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他希望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把人情味揉进面团里
过去,糈糕主要用于接待宴请和访友馈赠,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19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田横旅游的开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糈糕成为一种旅游商品开始流行,如今,糈糕已经成为一种家家户户接待和日常食用的食品和馈赠的必备佳品。
图片
江志一在制作婿糕
“婿糕一直承载着我们这个地域的文化风俗传统,在我眼里,它是一种有温度的面点。”江志一不仅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也将藏在婿糕中的温情延续了下去。
“记得有一次,有老人打电话来询问我们,老城区那边可不可以配送,他也是很久没有吃到婿糕了,心里挂念着这一口,但因为岁数比较大, 腿脚不方便,没有办法来即墨的门店购买婿糕。”虽然超过配送范围,但江志一不忍让老人失望,便决定亲自给老人送一份上门,不为赚钱盈利,只为这份婿糕中的人情味儿能够传递下去。老人收到亲自送上门的婿糕,别提有多感动,紧紧握住他的手连连表达谢意。
图片
江志一的福禧面艺食品坊创作的田横面塑作品
有了这次的经历,江志一意识到,像这样的老人青岛市区还有很多,因为路途遥远、腿脚不便,很多人可能很久没有品尝过家乡的地道口味了,于是,江志一决定,闲时就给城区的高龄老人送婿糕,希望能够重新唤起老人们心中那份美好的回忆与情感。他相信,当老人们手捧热乎乎的婿糕,轻轻咬下的那一刻,那份熟悉的味道将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他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欢笑与温情的年代,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满足。
“这都是举手之劳,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品尝到婿糕的美味,也希望这份温暖能够传递给更多人,将技艺和温度一起传承下去,这才是田横婿糕这种非遗文化的全部魅力。”江志一笑着说。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