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改革为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现代化为改革提供目标导向,二者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都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
《决定》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决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公平竞争制度等,以适应现代化进程中对效率和公平的双重需求。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表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地位。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社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促进内需扩大,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避免“乡下人的悲歌”,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通过深化教育、医疗领域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避免被西方式“铁锈地带”撕裂、不公正的现代化。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强调“政府不可能设法对管理工作本身进行改革,而只能设法对管理的对象进行改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决定》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法治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调整与优化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其核心动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目标导向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考虑人口规模效应的机遇与挑战。人口规模巨大带来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也带来发展成就被人口稀释、发展成果分配等难题。《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决定》提出的改革措施注重平衡人口红利与负担、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规模与结构等因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包容性、普惠性与协同性。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应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差距。城乡、区域、行业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攻坚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决定》还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共建物质田园与共同精神家园。物质精神两手抓的现代化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束缚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决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深化内政外交的创新性改革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目标。《决定》强调,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国内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联动,达致国内外两个大局、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秩序的和谐与和平。
改革与现代化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
《决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十五五”时期,中国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需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国家与民族抗打压与防风险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安全后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为化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阻碍因素,《决定》提出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等。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实力基础。《决定》提及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等措施,都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苦练内功”。《决定》设定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时间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也体现出党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决心与自信。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优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组织保障。《决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等,旨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奠定民心基础。《决定》提到的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改革,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国内和谐与世界和平发展,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环境。《决定》体现统筹协调国内治理改革与全球治理系统改革的思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程春华,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马小东,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