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一起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二人因此成为无数中国学子心中的偶像。
遗憾的是,几年后二人决裂了。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还时不时相互指责攻击对方。没有人能够调解他俩之间的矛盾,包括科学大腕、政治大腕。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他俩的孰是孰非,尽管媒体上、网络上有各式各样倾向性的煽风点火。
决裂的导火索是谁对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贯穿到李政道和杨振宁前后几十年的争论中。如果没有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之争,其他诸如杨振宁到底是不是费米的学生之类的问题就不会有任何争论的价值。
宇称不守恒的论文,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杨振宁是通讯作者
李政道和杨振宁到底是谁最先想到宇称不守恒?到底是谁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翻遍现有的材料也无法为类似的问题找到确切的答案。反倒是很容易确定网络上那些咬定是谁功劳的分析本身就带有很明显的倾向性。
二人孰是孰非,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的问题。几百年后人们依然会记得他们的功绩,但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们间的恩怨。即使科学史工作者想还原当时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情景,但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而对那些细节在理解上的不同很可能是导致李政道和杨振宁产生误会、甚至针锋相对的原因。
本不想谈论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争论这个话题,无奈当今网络上每每有关于二者的新闻事件时,就有强烈的声音争论孰是孰非。并且争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歪曲虚构事实、选择性站队、恶意攻击等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对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不尊,也是对事实的不尊。为此,简单地说一下我对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争论的看法。
如果有人问:假如没有李政道和杨振宁,宇称不守恒会不会被发现?对于这个问题不会产生什么分歧,几乎所有的物理人会相信即使没有李政道和杨振宁,宇称不守恒也会很快就被发现。既然如此,谁能那么确定,离开了杨振宁,李政道不会想到宇称不守恒?或者离开了李政道,杨振宁不会想到宇称不守恒?
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是从当时的“θ-τ问题”展开的。当时粒子物理学家发现θ粒子和τ粒子的质量、寿命等物理量完全相同,但衰变的产物却不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一是认为θ粒子和τ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但难以解释为何它们的质量、寿命等物理量完全相同。二是认为θ粒子和τ粒子是同一种粒子,这就意味着宇称不守恒。基于此,我相信即使在李政道和杨振宁之前,也会有不少物理学家在面对“θ-τ问题”时头脑中曾闪现过宇称不守恒的想法。但他们没有资格去和李政道及杨振宁争夺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功劳。因为科学界看的是发表,谁先发表谁就是第一。
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了论文,这在后来牵扯出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问题。这个问题,公说公的话,婆说婆的话。我个人相信的是他俩各自独立地想到宇称不守恒,并进一步分析研究下去。
同一时期两位科学家各自发现规律或完成实验,这样的事情在科学史中数不胜数,由此也能引发或大或小的讨论。就比如宇称不守恒的检验,国内都知道吴健雄用实验检验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很多人也为吴健雄未能和杨振宁、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奖愤愤不平,甚至以此为例说明诺贝尔奖歧视女性。其实若是吴健雄和杨振宁、李政道一起获奖那会引发真正的波澜,因为同时期不仅吴健雄的小组完成了实验,莱德曼的小组也完成了实验。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设想发表后,下一步就等实验物理学家检验宇称是否真的不守恒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论文中列举了几个检验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方案,吴健雄采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案。从这个角度看,吴健雄是用别人的方案检验别人的设想,即使是首次完成这样的检验,其贡献也难以和提出设想的李政道和杨振宁相比。
另外,吴健雄小组的实验准备了几个月,在1956年底初步观测到非对称信号。实验的严谨还需要进一步的核实,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预。吴健雄将初步结果告诉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后,也许是太过兴奋,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午餐会中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迹象透露出去。莱德曼得知消息后立即意识到对自己正在做的一项实验稍加改变即可检验宇称是否守恒,于是马不停蹄地着手进行实验。几天后莱德曼的实验结果以强烈的信号显示出宇称不守恒,此时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还没有完成结论的确认。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宣布了宇称不守恒,吴健雄及莱德曼的实验小组成员出席了发布会。两个实验小组的论文也在当天投出,之后发在同一期期刊上,收稿日期也是一样的。
如果吴健雄的这项工作该得诺贝尔奖,那么莱德曼也该得奖。但是诺贝尔奖最多授予三个人。所以,诺贝尔奖没有授予吴健雄,这很正常。即使莱德曼当时没有做实验,吴健雄的贡献也难以和提出设想的李政道和杨振宁相提并论。不论如何,吴健雄没有得诺贝尔奖,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幸好吴健雄没有因此和莱德曼翻脸,也没有和提前泄露出消息的李政道翻脸。
李政道和杨振宁翻脸,宇称不守恒只是导火索。即使没有这个导火索,两个性格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的人也不会长久地合作下去。当两人争论起“杨振宁到底是不是费米的学生”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时,他们的争论早已和学术之争偏了十万八千里,只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人知道对方品质存在问题。
翻阅大量和杨振宁及李政道接触的人留下的文字,以及与他们有过接触的人进行交流即可知道,按当今国内的价值标准,杨振宁情商(或马屁商)极低,能低到让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翁帆也曾发表文章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而李政道则比杨振宁会来事得多。
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有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当分歧上升到敌对程度时,可能不论对方的什么都会觉得有问题。当学术上的分歧延伸到方方面面的敌对时,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争论也就超出了学术之争范畴。遗憾的是,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历程中,谁的功劳更大这个还算学术的问题在学术界已无从考证。其他方方面面的争论从本质上讲和两个明星闹离婚时的争论无根本区别。五十年后不会有人关心皮裤男又离了第几次婚,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李政道和杨振宁曾因“杨振宁到底是不是费米的学生”这种类似的问题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政道和杨振宁以后不会再有争论。娱乐八卦的热度消退了,看热闹的也该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