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读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作家潘向黎亦是如此。近日,潘向黎40多年里百余次阅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人间红楼》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8月17日,小说家、文学博士、上海作协副主席潘向黎做客上海书展举行新书首发式,并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梁永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方亚芬,围绕《红楼梦》的解读与演绎展开对谈。新书首发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何卿主持。
首发式现场,还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本书作者潘向黎、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共同为《人间红楼》新书揭幕。
△新书揭幕(左起:张在健、潘向黎、袁楠)
“我与《红楼梦》是生活在一起的”
“有的人读《红楼梦》是在读书,有的人是在品鉴一部经典作品,而我与《红楼梦》是生活在一起的。”活动开始,潘向黎便深情地表白了她对《红楼梦》的情感。
不到十岁时,潘向黎买了一本《越剧小戏考》,封面上是演员饰演的宝玉和黛玉。尽管彩色照片模模糊糊的,但她受到了一种神秘的冲击:“上个世纪70年代,美的感受是贫乏且单一的,《红楼梦》中竟然有这样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怎么这么美!”潘向黎由此开启了她与《红楼梦》的情缘。
潘向黎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红楼梦》带给她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也带给她不同的启蒙。最初读《红楼梦》时,潘向黎还小,书中描绘的美食深深地吸引了她,完成了她对于美食的启蒙。进入青春期后,潘向黎开始关注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她从中明白了,“真正的爱不是轻松、愉快的,两个人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眼泪和生气,一定伴随着猜忌、争吵、小心眼与和好,因为站在心尖上的人,一举一动和一滴眼泪,分量都是不一样的。”就这样,《红楼梦》完成了对她的爱情启蒙。读着读着,潘向黎感受到曹雪芹爱着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理解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他会极力赞美书中美好的人物,对他们欣赏到巅峰;他也会以一颗悲悯的、同情的心,理解不美的人物。”潘向黎说,曹雪芹教会她,芸芸众生才构成大千世界,做人心里要有他人,千万不能目中无人,“这是我写小说之前受到的一个很好的文学启蒙,切忌目中无人,更不要只有‘我’。一个人尤其一个作家,如果只有‘我’,他的世界是狭窄的,理解他人的层次也是单一的。”
△潘向黎
一部写得很开心、很“嗨”的心血之作
尽管一直与《红楼梦》生活在一起,潘向黎却迟迟没有动笔写《人间红楼》,“我经常为了其他的写作计划把它向后推,就好像家里来了很多宾客,会先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自家人就让站在旁边不着急。”潘向黎说,《红楼梦》就是她的自家人,存在于她的灵魂深处。
突然有一天,势不可挡地,《红楼梦》走向了她,告诉她:你该写了,潘向黎便动笔了。潘向黎表示,她对《红楼梦》并没有“亲极反疏”,因为“那些没有写《红楼梦》的日子,其实提升了我与这部作品之间的温度。”
潘向黎书写的过程也很简单,她把各种版本的《红楼梦》铺满地板,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其中,然后回到电脑前开始书写,“我不敢相信网络,为了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全部都是白纸黑字地查找资料。”写作过程中,潘向黎在技术层面花费了很多心血,但她表示自己写作的状态一直很开心、很“嗨”。
潘向黎还表示,她写《人间红楼》有一点小小的作家野心,“大家都觉得《红楼梦》中贾府的人物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在书中很直接地唱了一个反调,这其实是制度设计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封建王朝爵位确实是一代代世袭的,但有制度约束:世袭要降等,一代代往下降。所以贵族世家最终会成为平民,富而不贵,或只有头衔和爵位,却没有实职。皇权要追求制衡,所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是很正常的,我甚至觉得贾宝玉‘躺平’未必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带有作家性格特征和创作者角度的解读
关于《红楼梦》的书汗牛充栋,《人间红楼》有什么不同之处?在骆玉明看来,《人间红楼》是一部带有潘向黎的性格特点的书籍。
“《红楼梦》是一本奇特的书,内容非常丰富、微妙,因此各种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趣味爱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和结果。”骆玉明表示,潘向黎在生活中是一个兼有豪爽和细致的人,“她以一种简明的态度对周围的朋友和关系,没有纠缠或犹豫,但她的心思很细致,对人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会和把握的能力。”读《人间红楼》时,骆玉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相似的性格特点,“潘向黎的写作很有把握,她不在乎之前的研究者说过什么,甚至在书中怀疑过父亲的说法,这是她性格中明亮且自信的色彩。同时文字也有她细腻的一面,对人情、人性的了解和体会非常深刻。”
△骆玉明
“比如,得知金钏跳井之后,宝钗立刻赶到王夫人身边。她首先就跟王夫人说,怎么能说一定是跳井了呢,也许是贪玩掉进井里了。跳井自杀的事实是无可怀疑的,宝钗这么说实际上是在提醒王夫人,可能会有人攻击你,说你打了金钏一巴掌,她才跳井的。”骆玉明说,在书中,潘向黎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很简单地说宝钗是在瓦解可能发生的“舆论危机”,“潘向黎读书读得很仔细,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人情、人心,理解得很深,才能够写得这么简单、明快。”
除了具有作家的性格特征外,骆玉明觉得,《人间红楼》也是一本具有“作家身份”角度的书籍,“潘向黎把创作者的身份代入小说的解读,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解析一位作者如何构造人物关系、如何营造冲突。”
发言最后,骆玉明还以一位资深读书人的身份告诉在场读者,他觉得《人间红楼》是一本好书,“读了之后,如果觉得不好,你们来找我。”
挖掘《红楼梦》对生命的探照和疑问
作为年轻人眼中的“人生导师”,梁永安在《红楼梦》中首先读到的是“中国人关于活法的选择”,“人生只有一次,做一块写满冷暖的石头,还是简简单单活在不变中?这个亘古的大问,一本《人间红楼》,写出了作者的选择。”“《红楼梦》中的那块大石头无缘补天,一直躺在那里,其实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这种人选择了‘随大流’,一生过得有依靠、有规范。只有小部分人有自觉的生命意识,选择与别人不同的生活,才会有各种独特的冷暖、苦乐的体验,这也是跨入了一种复杂性。”梁永安觉得人生不仅要看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要有展开度也要有完成度。
△梁永安
从时间的角度看,《红楼梦》中还有两种不同向度的人,“比如宝钗就是面向过去的人,她有很强的道德感和规范感。而宝玉、黛玉、晴雯则是面向未来的人,他们的幸福只有超出时代才能实现,他们与生活的冲撞感,也发源于此。”梁永安觉得,《人间红楼》可贵的地方在于挖掘了《红楼梦》内在的对生命的探测和对生命的疑问,有一种对生命的深入的探照感,“阅读《人间红楼》,能够启发我们珍惜生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生命,探寻自己属于哪一种方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方亚芬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方亚芬,曾经在越剧《红楼梦》中扮演宝玉、黛玉、凤姐、妙玉等不同角色,她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如何揣摩《红楼梦》中不同角色的心境、如何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的心得。方亚芬还精彩演绎了一段《红楼梦》中的唱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垚仟/文 穆子健/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