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衔书来 江海流苏|金哲为《不必向长安》再现沈周的恬淡人生

8月17日,《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读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行。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本书作者、公众号“吃畫人”创作者金哲为展开精彩对话,畅谈“明四家”之首沈周的人生与创作。
图片
 活动现场
成为“隐三代”也有条件
分享会首先以视频的形式介绍了新书的内容。《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是一本体例独特、视角新颖的艺术家小传。作者金哲为以沈周晚年名作《卧游图册》为叙事线索,结合沈周及友人诗文集、地方志、画史笔记等大量材料,深入挖掘这位吴门画派宗师、一代隐士不为大众所知的日常生活,以及他那些妙趣横生、暗含哲理的感悟与艺术文学创想。
对谈环节,徐海和金哲为首先从图书内容出发,以沈周一生境遇为话题,针对“隐士”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
 金哲为
金哲为介绍,沈周的爷爷和父亲也是隐士,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隐三代”,也是建立在家产丰富的基础上。他的祖上喜欢书画,到了沈周这一代,家中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名画收藏,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也成为沈周画艺上进阶的一个条件。沈周终身不仕,他的隐士身份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份观察世界与自省内心的独特视角,造就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
图片
 徐海
徐海指出,中国古代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积极入世,去当官、去做生意,但当官和做生意的风险都非常大;第二种就是成为隐士,也有很多人先入世再隐居。沈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从未入世,因此也就没有“退隐”中的“退”可言。“成为隐士有两个条件,一是物质基础,二是文化水准,要有高超的鉴赏力和创作力。此外,隐士在喝酒时也要有风度,要做到醉而不乱。”
作为十五岁就名动江南的年少奇才,沈周在隐居的一生中是否会有动摇?金哲为就此分析:“沈周不太会向外人敞开心怀,其实当他逐渐老去的时候,心中不可避免会有疑惑和不安。他有一次生病时写给弟弟的诗中,透露出对自己没有名气的焦虑。在年少闯京城、以擅长写照传神闻名的青年画师蒋廷恩面前,沈周也提到,你能画出我的样子,但画不出我内心的愁绪。我觉得有这样纠结的时刻,才显示出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
图片
 《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
用《春秋左氏传》的功夫写杨梅
对谈中,两位嘉宾还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的沈周画作,让现场及线上的读者朋友们对这位明代隐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比较欣赏《卧游图册》中的植物美,喜欢摇曳多姿的树叶和让人垂涎欲滴的果实。”徐海表示,“当你有了一颗隐士的心,一颗爱美的心,你会长期地、静静地盯着一瓣花、一片叶看,静等花开。沈周的心就很静,像他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去画马、画虎,这些对他来说都太狂野了。他的画风跟他的个人风格一样,非常细腻,不会出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题材。”
金哲为谈到,沈周画过很多花卉,他的家中有一座秋轩,种植着各种花,每种都有独特的寓意。沈周一生的足迹未出江浙沪,从未远游,不只因为要侍奉父母,他同时也十分留恋家乡的山水和物产,出门两天,就会惦记家里的花是不是要开了。“沈周笔下的每种植物都有他的影子,比如画黄葵,他在画上题写‘衣裳不胜薄,倚向石阑东’,栀子花落了,他会作词招魂。到了晚年,沈周随便捻起东西都可以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有金庸笔下‘草木皆可为剑’的感觉。”比如《仿米家云山》一图,沈周题写“云来山失色,云去山依然”,其中蕴含着“此生若浮”的道理。
沈周写杨梅,也让两位嘉宾印象深刻。《杨梅传》一篇,沈周将杨梅拟人化,讲述他为人“外浮内核,性恬而韵爽”,因仰慕枚乘、扬雄而取名“杨梅”。“如果一个人要入世,他可能会把这些才能运用在政治上。当他没有向‘上’发挥的时候,他就会向‘下’发挥,沈周就把他看到的书里《春秋左氏传》这种写法,运用到去写杨梅了。”金哲为总结,用丰沛的情感表现很细小的事情,这就是沈周能画出、写出味道的原因。
徐海认为,这反映了江南文学的特色,不躁动,很恬淡。“我们每个人都有两面,既要建功立业,有壮观的一面;也有站在园子里听风、看雪,静卧看图,这是恬淡的一面。看这些《卧游图册》,你会跟它合二为一,变得恬淡。”
图片
 现场观众翻阅新书
用“抽帧术”提取沈周一生的重要瞬间
“抽帧”原指在一段视频中通过一定间隔抽取若干帧图像,再将其拼接为一段新视频的行为。当视频的保存时间超过全量存储留存期后,系统将逐步删除非关键帧,减少存储容量,以有效延长视频信息的保存时间,这又被称为“抽帧存储”。
金哲为介绍,在《不必向长安》一书中,自己借助沈周隐藏在《卧游图册》里的提示,于浩如烟海的相关诗文与书画中抽取关键帧,从而把这位明代隐士83年的一生,尽可能按他的原意剪辑成片。“如果要为作家立传,肯定要看他的日记。但沈周作为画家,绘画才是他存储记忆的载体。其实在《卧游图册》中,沈周已经做了一次抽帧,提取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十七个瞬间。而我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帧,让他的文字和图画互相解释,将他的各种画作串联起来。这十七帧如何排布,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
徐海高度评价了“抽帧术”的写法:“抽帧术这个概念很少见到,这样从微观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地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看一幅画,从宏观角度看是不够的,细部的美在抽帧的方法下能得到呈现。”很多时候图画的含义需要文字解释,金哲为的文字将沈周图画的内蕴都阐释出来了,“如果博物馆人太多,不适合静下心来看画的话,看书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分享会进入尾声,现场的读者们都被《不必向长安》书中蕴含的雅意深深打动,与两位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踊跃排队参与签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文 穆子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