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乖运舛力不济之“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图片

1941年,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舾装完工后进行海试。该舰装备了八门380毫米SK C/34主炮

1941年5月19日凌晨02:00,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海军上将冈瑟·吕特晏斯指挥下离开哥腾哈芬执行“莱茵演习”行动;上午11:25,“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汇合,该舰是在前一晚的21:18从阿尔科纳角启航的。5月20日下午1点,瑞典巡洋舰“哥特兰”号发现了途经波罗的海西部海域的“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等舰组成的舰队,随即用无线电向斯德哥尔摩报告了这一情况。瑞典方面又将此报告泄露给了英国驻瑞典的海军武官德纳姆上校。当天晚上,德纳姆从英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向伦敦英国海军部转发了这一报告。

图片

德国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该舰装备八门203毫米SK C/34主炮。这张照片是1945年战后所摄,此时该舰已经被交给了美国海军,所以舰艏悬挂的是星条旗

5月21日早晨,英国海军部收到了德纳姆的发来的发现报告。当本土舰队司令海军上将托维收到报告时并不知道德舰会选择哪条航线进入大西洋,因此他向德舰可能途经的航线上都派出了军舰展开巡逻以便能及时预警。其中就包括装备了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前往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东北端进行巡逻。11:00,英国海岸司令部从苏格兰派出两架喷火式侦察机前往挪威海岸线侦察德国舰队的动向。

图片

英国皇家空军的侦察机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格里姆斯塔峡湾拍下的航拍照片,注意照片右侧的枣核状大舰为“俾斯麦”号战列舰

当日12:00后不久,德国舰队抵达了挪威-卑尔根,并在格林斯塔德峡湾抛锚。13:15,一架喷火式侦察机在8000米高度拍摄到了锚泊在挪威-卑尔根-格里姆斯塔峡湾内的“俾斯麦”号。德国舰队在挪威峡湾内的短暂停泊期间,“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两舰的水兵将两舰表面的条纹迷彩涂刷成德舰在大西洋中行动时使用的标准舷侧灰色。19:30,两艘德舰在三艘驱逐舰的护航下拔锚启航。晚上20:00黄昏前,德国舰队驶出了挪威的峡湾并越过海岸线进入公海,德国舰队于晚上11:40分改以0度方向朝正北航行。

图片

在大西洋的波涛中破浪前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该舰装备八门BL 15英寸(381毫米)Mk I主炮,从火力上来说并不逊于“俾斯麦”号战列舰

5月21日午夜前,“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刚完工不久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另外六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离开斯卡帕湾前往冰岛的赫瓦尔峡湾。该舰队由坐镇在“胡德”号上的海军中将霍兰德负责指挥,舰队将在冰岛的南方海域巡航警戒。“威尔士亲王”号是一艘才服役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该舰的排水量与火力与“俾斯麦”号相若。只是该舰尚未进行试航,舰上的官兵经验不足,舰上某些设备的机械问题也尚未解决。直到该舰奉命随舰队出海时,仍有造船厂的工人留在舰上继续赶工。

图片

锚泊中的“威尔士亲王”号,该舰属于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十门14英寸(356毫米)Mk VII主炮,注意左舷的起重机正在吊起舰载的“超级海象”式单发双翼侦察机

5月22日凌晨04:14,德国舰队航行到了特隆赫姆外海,三艘护航驱逐舰脱离舰队返航。这天日间是阴天并且浓雾弥漫,“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被迫不时打开探照灯,以相互联系和保持距离。显然,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德舰突破英舰的封锁,隐蔽地进入大西洋。午夜12:00左右,吕特晏斯命令两艘德舰转向驶往丹麦海峡。此时天气愈发恶劣,海面上风高浪急,能见度也变得更低了。

5月22日下午16:00,尽管气候非常糟糕,一架马丁“马里兰”式双发轻型轰炸机设法从斯卡帕湾北面的皇家海军航空站哈斯顿基地起飞,前往挪威卑尔根侦察,结果发现其附近的格里姆斯塔峡湾内空空如也。晚上20:00,托维海军上将得知德舰已经离开挪威后, 他立即命令各舰作好启航准备,随后于22:15率领包括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航空母舰“胜利”号、以及六艘轻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在内的本土舰队离开了斯卡帕湾。此外,从克莱德河出发的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将在第二天上午与本土舰队会合。

图片

德国舰队在大雾中向丹麦海峡航行,前方打开探照灯者为“俾斯麦”号,近景是“欧根亲王”号

5月23日凌晨04:00,“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两舰将航速提高到27节(50公里/小时),以便快速通过丹麦海峡。当德舰进入海峡时,海面上雾气弥漫,使能见度下降至3000-4000米。“俾斯麦”号一马当先,“欧根亲王”号则紧随其后,两舰相距约700米,且都启动了舰载的FuMO雷达搜索前进。上午10:00,海面上出现了一些浮冰,迫使德舰将航速降至24节(44公里/小时)。晚上19:22,德舰的水听器和雷达在大约12500米的距离上发现了英国重巡洋舰“萨福克”号。“欧根亲王”号的无线电截获小组破解了“萨福克”号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得知英舰已将其方位报告给了英国舰队。

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向“萨福克”开火,但远处海面上仍然雾气笼罩,使德舰无法清晰地瞄准目标,不得已只好放弃攻击。“萨福克”号迅速撤退至安全距离,继续跟踪德国舰队。晚上20:30,英舰“诺福克”号与“萨福克”号会合,但两舰却误入德舰的射程之内。 “俾斯麦”号的主炮对英舰进行了五次齐射,其中三次对“诺福克”号形成跨射,以致弹片雨点般地落到该舰的甲板上。英舰立即施放烟幕并逃入远方的大雾中,结束了短暂的交火。但“俾斯麦”号380毫米主炮的强烈后座力导致舰桅上凝结的冰棱纷纷脱落,将舰桥顶部的FuMO 23型雷达给砸坏了,吕特晏斯下令变换队形让“欧根亲王”号领头先行,以便能利用该舰的雷达来为舰队提供警戒。这一命令也造成在随后的海战中,“胡德”号上的霍兰德错把“欧根亲王”号认作是“俾斯麦”号。

图片

“萨福克”号泊于普利茅斯港,该舰属于郡级重巡洋舰,装备八门BL 8英寸(203毫米)Mk VIII主炮

晚上22:00左右,吕特晏斯突然下令“俾斯麦”号来了一次180°调头,试图出其不意地突击那两艘一直尾随在后的英国重巡洋舰。尽管海面上因暴风雨而视线不清,但“萨福克”号的雷达迅速探测到了德舰的企图,使两艘英舰得以及时避开德舰的攻击。不过,这两艘英舰整夜都尾随在德舰后方,不断用无线电报告德国舰队的位置和航向。但是到了午夜00:28,“萨福克”号的雷达突然丢失了德舰的回波信号。在此后的90分钟内,虽然霍兰德率领的英国舰队继续在丹麦海峡的西南端巡航,但他们既没有发现德国舰队也没有收到“诺福克”号或“萨福克”号发来的任何讯息。

凌晨03:00前,“萨福克”号的雷达再次探测到了“俾斯麦”号。此时“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位于德国舰队航线的前方,距离德国舰队约30海里(约56公里)。霍兰德命令英国舰队向德国舰队的航线方向转向并将航速提高至28节(52公里/小时)。03:20,“萨福克”号报告说,德舰再次改变航向朝西航行,这使德国舰队和英国舰队的航线几乎彼此平行。不过,“萨福克”号一度跟丢了德舰使英国舰队处于不利地位。霍兰德原本设想从正面迅速接近德舰并展开对决的计划被打乱了,他现在不得不以更大的相对角度和更缓慢的接近速度靠近德舰的航线,而这将使“胡德”号脆弱的水平装甲长时间暴露在“俾斯麦”号垂直弹打击的威胁之下。

图片

“诺福克”号抵达温哥华,该舰也属于郡级重巡洋舰,装备八门BL 8英寸(203毫米)Mk VIII主炮

5月24日早晨,天气在破晓时分放晴露出了蓝天。05:07,“欧根亲王”号上的水听器侦测到两艘不明身份的舰船正从20海里(37公里)外向德国舰队靠近,操作员报告称:“相对方向280°,发现两艘汽轮机舰船高速航行的噪音!”05:35,“威尔士亲王”号的瞭望哨发现了15海里(27公里)外的两艘德舰。此时,德国人也早已通过舰上的水听器察觉到了英国舰队正在接近。05:45,德舰上的瞭望哨也发现了霍兰德指挥的英国舰队。05:37,霍兰德决定率领两艘英舰先行发起攻击,而不是等待与托维率领的本土舰队前来会合后再发起进攻。此时海峡中波涛汹涌,舰队中的驱逐舰在风浪中自顾不暇难以发挥作用,而尾随在德舰后方的“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距离德国舰队太远,根本无法及时赶赴战场。

由于两艘德舰的轮廓极为相似,而且霍兰德之前收到过“萨福克”号发来的无线电报告,称德国舰队领头的是“俾斯麦”号。因此,霍兰德在05:49下令两艘英舰瞄准领头的德舰(其实是“欧根亲王”号)。此后,英舰右转20°将航向改为300°,以便尽快逼近德舰。霍兰德是一位炮术专家,他非常清楚“胡德”号薄弱的水平装甲所带来的危险,该舰仅3英寸厚的水平装甲根本无法抵挡远距离垂直弹的打击。因此,霍兰德希望尽快缩短与德舰之间的距离,因为只有在更近的距离上,“俾斯麦”号主炮的弹道才会更平直,炮弹的入射角度会更小,有更大几率击中舷侧厚实的装甲带;即使击中水平装甲也会因为入射角度太小而发生跳弹,从水平装甲表面弹开而不是垂直穿透水平装甲。但英舰在向德舰逼近的过程中,他们的航向却不利于英舰充分发挥其原本占尽优势的火力,反倒让德舰占据了近似T形头部的有利阵位。这就意味着两艘德舰可以发挥出全部十六门主炮(8门380毫米炮+8门203毫米炮)的火力,两艘英舰却只能用前部A、B炮塔上的十门主炮(4门15英寸炮+6门14英寸炮)向德舰开火,以致英舰主炮的火力锐减了一半。

图片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记录下的原始海战航迹图

05:52,就在英舰开火之前,霍兰德终于正确地辨认出了“俾斯麦”号,命令英舰瞄准右边的德舰。但不知何故,“胡德”号的主炮却一直跟踪瞄准着领头的德舰。其实“威尔士亲王”号从一开始就正确地识别出了“俾斯麦”号,所以早已瞄准了跟在“欧根亲王”号后面约一英里左右的“俾斯麦”号。

05:52.5,双方相距约25330码(23150米)时,“胡德”号开火了!半分钟后的05:53,“威尔士亲王”号也接着向德舰开火。“威尔士亲王”号的第一次齐射越过“俾斯麦”号艉部落在其后方,随后该舰A炮塔的1号主炮就因机械故障无法再开火;但该舰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次齐射对“俾斯麦”号形成跨射。“胡德”号的前两次齐射都落在“欧根亲王”号前方,只是在该舰的甲板上撒下一些弹片和大量海水。

图片

“胡德”号向“欧根亲王”号齐射出的炮弹在该舰附近的海面上炸起高大的水柱

“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在海战爆发后试图与“俾斯麦”号交火,但两舰都远在射程之外,并且没有足够的速度优势来迅速缩短与德舰之间的距离。由于德国舰队占据了上风位置,这意味着英国舰队必须逆风航行,汹涌的海浪溅湿了“威尔士亲王”号A炮塔和B炮塔上的合像式测距仪。“胡德”号上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以致该舰不得不使用前桅瞭望台顶部指挥仪上只有15英尺(4.6米)基长的测距仪。霍兰德命令“威尔士亲王”号跟随“胡德”号的机动而机动,不得擅自改变航向和速度,这也让德舰更容易测量出英舰的距离。

尽管英舰炮弹的落点距离德舰已经很近,但德舰的火炮却依然保持着沉默。“俾斯麦”号的第一火炮指挥官施耐德上尉在舰桥顶部的指挥岗上,曾多次询问:“Frage Feuererlaubnis?”(请求开火?)但未收到舰桥的回复。最终,“俾斯麦”号舰长林德曼上校不耐烦地回应道:“Ich lasse mir doch nicht mein Schiff unter dem Arsch wegschießen.Feuererlaubnis!”(我可不想让我的船在我屁股下面被打沉。允许开火!)。

图片

从“欧根亲王”号艉部拍摄到的海战情景:“俾斯麦”号正在向“胡德”号进行舷侧齐射

05:55,当霍兰德指挥英国舰队向左转向20°时(这一机动使得“俾斯麦”号能够正确识别出英舰为“胡德”号和一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开火了,紧接着“欧根亲王”号也开火了。此时,双方相距22200码(20300米),两艘德舰将全部火力都集中到最前面的 “胡德”号上。“俾斯麦”号的第一次齐射为近弹,炮弹落在了“胡德”号的前方。

在“欧根亲王”号上,左舷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已经瞄准了英舰,舰长布林克曼命令鱼雷指挥官雷曼上尉:“一旦进入射程,立即发射。”05:56,“威尔士亲王”号的第五次齐射再次落到了德舰后方,但第六次齐射击中了“俾斯麦”号,不过英舰却没有观察到任何命中。德舰最初的射击非常出色,05:57“欧根亲王”号击中了“胡德”号主桅附近的遮蔽甲板。引燃了舰上储存的备用4英寸(101.6毫米)弹药和UP火箭弹,火势一度蔓延到了第二个烟囱,但这场大火很快被扑灭。

计算机上色短片:德军拍摄的丹麦海峡海战,均为历史真实镜头

“俾斯麦”号的舰艏油舱也被英舰击中,在海面上留下了一条宽阔的油迹。因此,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已经向“胡德”号打出了六次齐射)与“俾斯麦”号的副炮一起瞄准“威尔士亲王”号开火。从一开始,“俾斯麦”号就发现自己被敌舰置于有利阵位,使其能够发挥出全部八门主炮的火力,现在“威尔士亲王”号却只能用五门主炮向“俾斯麦”号开火,而“胡德”号还在错误地向“欧根亲王”号开火。

06:00,英国舰队正在向左转向20°,以便让“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的后主炮也能一起向德舰开火。这将使英国舰队占据明显的火力优势,因为两艘英舰上共有十八门大口径主炮(十门14英寸主炮+八门15英寸主炮);两艘德舰虽然也有十六门大口径主炮,但只有“俾斯麦”号上的八门380毫米(15英寸)主炮堪与英舰主炮相抗衡,“欧根亲王”号上只有8门口径小得多的203毫米(8英寸)主炮。

图片

“胡德”号发射出的炮弹落在“俾斯麦”号附近,炸起高大的白色水柱。“俾斯麦”号喷出的黑烟表明它也刚刚向英舰打出了一轮齐射

此时,“威尔士亲王”号上有人看到相距约18236码(16668米)远的“俾斯麦”号向英舰打出第五次齐射。随即,炮弹呼啸着在“胡德”号的主桅两侧形成跨射。这意味着一些炮弹落到了舰体两侧的同时,还有些炮弹准确地命中了“胡德”号主甲板的中间部分。其中,至少有一枚380毫米炮弹击中了“胡德”号的主桅和X炮塔之间的某处。

刹那间,一根巨大的火柱在主桅附近向上喷薄而出,“就像一把巨型喷枪”一样。随后的大爆炸摧毁了从舰体舯部一直到Y炮塔后方的大部分舰体,还将舰艉的两座主炮塔炸飞并抛入海中,爆炸的碎片甚至飞落到0.43海里(0.8公里)之外的“威尔士亲王”号上。

图片

绘画作品:画面背景是已经在爆炸中折成两截、舰艏翘起正在下沉的“胡德”号,前景是正在转弯规避其残骸的“威尔士亲王”号

“胡德”号的幸存者之一泰德·布里格斯声称“胡德”号的舰体侧倾了30°,“这时,我们知道它已经不可挽救了”。“俾斯麦”号的第四火炮指挥官雷希贝格上尉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情景:“一开始,‘胡德’号不见了,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从它所在的位置上腾起直冲云霄。渐渐地,在烟柱底下我看到了战列巡洋舰的舰艏以一定的角度向上抬起,这显然是它已经断成两截的迹象。”

“胡德”号的后半段舰体以舰艉向上、断裂处向下的姿态先行沉没了,然后是舰体的前半部分,以舰艏向上、断裂处向下的姿态沉入海中。就在舰艏即将沉没之前,A炮塔在直立状态下还打出了一次齐射,很可能是炮组在遇难前发出的最后一击。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残余舰体仅用了三分钟就沉入海中,连弃船逃生的时间都没有,舰上1418名官兵中只有三人幸存。

图片

从“欧根亲王”号上拍摄到的“胡德”号爆炸时喷出的烟柱

“胡德”号沉没时,“威尔士亲王”号正向沉没中的“胡德”号残骸驶去,舰长利奇上校紧急下令避让,使该舰绕过了“胡德”号的残骸。这次剧烈的机动中断了该舰对德舰的炮击,而且使其位于“胡德”号的残骸与德舰之间,所以更容易被德舰瞄准。当它恢复到之前的航线时,立即遭到两艘德舰集中火力后的密集射击。“威尔士亲王”号很快就被“俾斯麦”号击中四次,被“欧根亲王”号击中三次。特别是在06:02时,“俾斯麦”号的一枚380毫米炮弹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炮弹的风帽碎片以及炮弹在横穿舰桥时击穿舱壁和各种器材时形成的金属碎片雨像风暴一样横扫过舰桥的内部空间,除了舰长利奇和另一人外,舰桥上的其他人都在瞬间被打得粉碎,留下一片血肉狼藉的恐怖场面,这显然对利奇舰长的最终决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图片

一张流传甚广的著名照片:“俾斯麦”号正以后部的“凯撒”和“多拉”炮塔向“威尔士亲王”号开火

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15310码(14000米),连“欧根亲王”号上的105毫米高射炮都加入战斗向英舰开火。“威尔士亲王”号处于明显的劣势,该舰的十门14英寸(356毫米)主炮因为故障只有五门仍能开火。很幸运的是,德舰接连击中该舰的大口径炮弹都没有爆炸,舰内只有轻微进水并损失了少量燃油。但舰长利奇已经感到有被击沉的危险,于是下令撤退。06:04,“威尔士亲王”号开始转向并施放烟幕,同时以其后部炮塔继续射击,大约在06:10左右退出了战斗。“威尔士亲王”号的撤退时机对它来说恰到好处,因为此时该舰已经进入了“欧根亲王”号的鱼雷射程之内,正当德舰即将发射鱼雷时它却转向逃走了。06:09,德国舰队进行了最后一次齐射,战斗就此结束。德国舰队竟然没有乘势追击,一鼓作气将“威尔士亲王”号击沉,而是保持原来的航线继续向大西洋驶去。对于英国人来说,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局。

图片

“俾斯麦”号的四座主炮塔全部转向左舷,正在向“威尔士亲王”号展开舷侧齐射,德舰精准的射击让英国人印象深刻

英国海军部后来得出的调查结论是,“胡德”号最可能的沉没原因是被“俾斯麦”号的一枚380毫米炮弹击中了该舰的弹药库,导致了大爆炸。近年来通过深海潜艇的探索研究表明,最初的爆炸发生在主桅附近的4英寸(101.6毫米)炮弹的弹药库内,爆炸形成的烈焰沿着弹药输送管道传到了15英寸(381毫米)炮弹的弹药库,点燃了其内的发射药包并最终引起了大爆炸,将该舰的舰体炸成两截后沉没了。有人认为这次大爆炸还可能炸穿了右舷的油舱,并点燃了其中的燃油,引爆了舰体前部的弹药库,最终造成舰体的彻底毁坏。

计算机上色短片:“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历史镜头及其海底残骸

“胡德”号残骸的舰艏部分的所有结构都消失不见了。从A炮塔到舰艏甲板两侧舰舷上的大片舰体缺失,舰体舯部的舰壳钢板向外翻卷。此外,舰桥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包括重达610吨的装甲指挥塔,在距离主要残骸约1.1公里远的地方被发现。这就引起了一种推测,即舰艏15英寸炮弹的弹药库爆炸是由于舰艉弹药库爆炸所导致的。然而一组海洋法医科学家发现,“胡德”号的快速下沉造成前部舰体内爆坍塌才是导致前部舰体结构消失最可能的原因,而且这一现象并不支持任何关于前部弹药库发生过爆炸的推测。

图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侧视图与俯视图(1920年刚完工时的状态)

“强大的胡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人曾如此称呼其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在那个时期,该舰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并且以其火力、速度和外形尺寸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英国人也为自己这艘海上军事力量的象征感到自豪。“胡德”号是1916年英国为对抗德国建造的航速28节的“麦肯森”级战列巡洋舰而订购的四艘“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之一。

图片

正在造船厂的船台上进行施工的“胡德”号舰体,可能是在即将下水之前的1918年

在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中,皇家海军的主力舰“玛丽女王”号、“不倦”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而且这三舰都是因为炮塔被击穿引起无烟发射药爆炸而沉没的。因此,英国人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在“胡德”号的设计中增加了5000吨额外的装甲。尽管如此,仅3英寸厚的水平装甲仍然是该舰设计上的致命弱点,使其弹药库依旧没有得到足够厚的装甲防护来抵御以大角度落下的远射炮弹。

图片

在船台上施工中的“胡德”号艉部近景,舷侧大面积的矩形凹陷部分是该舰尚未安装的水线主装甲带和中间装甲带

“胡德”号于1916年9月1日在苏格兰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公司造船厂开工建造。由于对“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缺陷已有共识,因此大幅增加了“胡德”号的装甲防护,但新增加的装甲重量使“胡德”号的吃水太深,导致水线以下舰体承受的水压过大。在该舰下水之前,英国海军部甚至认真考虑过拆解“胡德”号,但一战结束后糟糕的财政状况使海军部只能选择继续建造该舰而不是重新开始,该舰另外三艘姊妹舰的建造计划被全部取消。1918年8月22日,“胡德”号下水。在舾装和试航完成之后,于1920年5月1日正式服役,被分派为大西洋舰队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归属海军中将罗杰·凯斯爵士指挥。

图片

1918年8月22日,“胡德”号的舰体建成下水

“胡德”号全长860英尺7英寸(262.3米),型宽104英尺2英寸(31.8米),满载吃水深度为32英尺(9.8米)。标准排水量为43350吨,满载排水量为47430吨。满载时的稳心高度为4.2英尺(1.3米),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舰体的横摇,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火炮平台。额外增加的装甲使该舰满载时的吃水线增高了约4英尺(1.2米),降低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使该舰变得非常潮湿。当全速航行或在高海况下,海水会从艉甲板上流过,并经常会通过通风管道进入餐厅和居住区,而且这一特性使该舰赢得了“海军最大潜艇”的绰号。不过,由于舰内长期潮湿与通风不良,造成舰上官兵结核病频发。

图片

在风浪中高速航行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可见其艏艉甲板都几乎被海浪淹没了,英国人开玩笑说它是皇家海军最大的浅水重炮舰

“胡德”号装备了四台布朗-寇蒂斯齿轮减速式蒸汽轮机为动力,由24台亚罗锅炉提供蒸汽,每台汽轮机驱动一根螺旋桨轴。四台汽轮机的输出功率可达144000轴马力(107000千瓦),可使该舰可以达到31节(57公里/小时)的航速。在1920年的海试中,“胡德”号的四台汽轮机达到了151280轴马力(112810千瓦)的功率,使该舰的航速达到32.07节(59.39公里/小时)的航速。该舰以14节(26公里/小时)航速巡航时,航程可达7500海里(13900公里)。

图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上的官兵带着舰上的宠物狗坐在A炮塔前的防浪板上与BL 15英寸(381毫米)Mk I主炮合影

“胡德”号的主要武器为八门BL 15英寸(381毫米)Mk I型舰炮,分别安装在四座液压驱动的双联装炮塔内。从舰艏到舰艉的四座炮塔分别被称为A炮塔、B炮塔、X和Y炮塔,每门舰炮备弹120发。舰上的副炮装备的是十二门BL 5.5英寸(139.7毫米)Mk I型舰炮,每门炮备弹200发。这些副炮安装在上甲板上和前部遮蔽甲板上,采用了带防盾的单装枢轴炮座。由于安装位置较高,使这些副炮能够在高海况下持续作战,与英国早期主力舰上的炮廓式副炮相比,它们受海浪和水花的影响比较小。在1938年-1939年期间,舰体前部遮蔽甲板上的两门副炮被临时替换为QF 4英寸(101.6毫米)Mk V型高射炮。其余的5.5英寸副炮在1940年的改装中被全部拆除。

图片

“胡德”号上最早安装的副炮是BL 5.5英寸(约140毫米)Mk I单装舰炮

图片

“胡德”号上后来换装的双联装QF 4英寸 (约102毫米)Mk XIX高平两用舰炮

“胡德”号最初的防空武器包括四门QF 4英寸(101.6毫米)Mk V型单装高射炮。1931年,该舰在烟囱旁边的遮蔽甲板上增加了两座八联装40毫米QF 2磅 Mk VIII型“砰砰”高射炮,1937年又加装了第三座“砰砰”高射炮。1933年增加了两座四联装维克斯0.5英寸(12.7毫米)Mk III型高射机枪,1937年又加装了两座该型高射机枪。1939年初,加装了四座双联装QF 4英寸 Mk XVI高平两用舰炮,而所有单装高射炮在1939年中期被拆除。1940年初,在主桅之后的上层建筑甲板上加装了三座双联装QF 4英寸 Mk XIX高平两用舰炮。同年,还加装了五座20管非旋转弹丸(UP)发射器,可发射20枚7英寸(177.8毫米)火箭弹。当这些火箭弹在空中被引爆后,会释放出用百米长的细钢丝吊挂在降落伞上的小型炸弹,试图以钢丝缠住飞过的敌机,使其拉起钢丝末端的炸弹从而将敌机摧毁。不过,这种武器实战效果很差,后来都被拆除了。

图片

“胡德”号也装备了这种八联装40毫米QF 2磅40毫米Mk VIII“砰砰”高射炮

图片

“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艏甲板上的两座主炮塔,注意“B”炮塔顶部的20管非旋转弹丸(UP)发射器

此外,该舰还装备了六具固定式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其中两具分别位于A炮塔弹药库前方水线之下的两侧湿舷上,另外四具分别位于后烟囱后方的两侧干舷上。舰上可携带28枚备用鱼雷。

“胡德”号主炮的射击由舰上的两座火控指挥仪负责指挥。一座指挥仪安装在舰桥前方的装甲指挥塔顶部,外有装甲罩保护,上面还装备了一台30英尺(9.1米)基长的测距仪。另一座指挥仪安装在前桅上的瞭望台顶部,上面也装备了一台15英尺(4.6米)基长的测距仪。每座主炮塔上也配备了一台30英尺(9.1米)基长的测距仪。副炮的射击则主要由安装在舰桥两侧的火控指挥仪负责指挥。1924年-1925年又在前桅瞭望台上新增了两座额外的指挥仪用于指挥副炮,这些指挥仪配备了9英尺(2.7米)基长的测距仪。舰上的高射炮则通过一座2米基长的高角度测距仪指挥,是在1926年-1927年期间被安装到副舰桥顶部的。

图片

“胡德”号的舰桥近景。舰桥前方的圆柱形物体是装甲指挥塔,它的顶部是火控指挥仪,其顶端的横置板状物是30英尺(9.1米)基长的光学测距仪,指挥塔前方的B炮塔后端顶部安装的也是30英尺(9.1米)基长的测距仪

该舰还安装有三座鱼雷发射指挥塔,塔上都装有一台15英尺(4.6米)基长的测距仪。其中两座安装在舰体舯部两侧,第三座安装在副舰桥后方的甲板中线上。在1929年-1931年的改装中,一套高角度控制系统(HACS)Mk I型指挥仪被安装到探照灯平台后方,并在瞭望台后部加装了两座用于2磅“砰砰”炮的防空指挥仪。1939年,在信号平台后端增加了两座HACS Mk III型指挥仪,以取代原来的Mk I型指挥仪。在1941年的最后一次改装中,该舰还安装了一台用于海空搜索的279M型预警雷达和一台284型火控雷达。

图片

安装在“胡德”号主桅顶上的279M型预警雷达

图片

从“胡德”号的艏甲板上仰望舰桥和前桅,注意前桅顶部指挥仪上的长板状物体即是284型火控雷达

“胡德”号原来的防护设计是敷设8英寸(203毫米)厚的水线主装甲带,并且装甲带向外倾斜12°,以增加相对于弹道低伸的平射弹的装甲厚度。但这也增加了该舰面对高弹道的垂直弹的脆弱性,因为这种设计会暴露出更多易受打击的水平装甲。根据皇家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经验,在1916年末的设计方案中增加了大约5100吨重的装甲,其代价是吃水深度的增加和航速略有下降。为了节省造舰时间,该舰防护性能的增强是通过加厚现有的装甲来实现的,而不是重新设计整个舰体。该舰的装甲重量占到了排水量的33%,按照英国标准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仍然比当时德国设计的主力舰低(例如:“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重量占到了排水量的36%)。

图片

“胡德”号舰体舯部的横截面图,注意该舰的装甲带、防鱼雷凸舱和各层甲板的结构布局

该舰的舷侧装甲由表面硬化的克虏伯渗碳装甲(KC)组成,分为三层排列在一起。最下面一层是水线主装甲带,最大厚度为12英寸(305毫米),最厚部分覆盖了从A炮座到Y炮座之间的水线部分舰体,前后两端在舰体艏艉方向上逐渐减薄至5-6英寸(127-152毫米),但并没有延伸到舰艏或舰艉。水线主装甲带之上是中间装甲带,该装甲带的长度与水线主装甲带最厚部分的长度相同,厚度为7英寸(177.8毫米),前端在A炮座处减薄至5英寸(127毫米)并向舰艏方向延伸到了A炮座之前,但不及其下的水线主装甲带的延伸段长,后端则与Y炮座的装甲相连。中间装甲带之上是上部装甲带,厚度为5英寸,前端与A炮座的装甲相连,覆盖了上甲板从A炮座到上层建筑后端向后收窄偏折处的舰体部分。

图片

“胡德”号后部的X炮塔及其双联装15英寸主炮,此炮塔已经转至左舷最大角度。在这个角度上是禁止开火的,否则炮口冲击波将给旁边的上层建筑造成严重破坏

四座双联装主炮塔和炮座采用了11-15英寸(279-381毫米)厚的KC装甲,而炮塔顶部装甲的厚度为5英寸(127毫米)。甲板采用高强度钢制成,艏楼甲板厚度为1.75-2英寸(44-50.8毫米),上层甲板在弹药库处厚2英寸(50.8毫米),其他地方的厚度为0.75英寸(19毫米)。主甲板在弹药库处厚3英寸(76.2毫米),其他地方厚1英寸(25.4毫米),主甲板与水线主装甲带底部相接的倾斜甲板厚度为2英寸(50.8毫米)。下层甲板在螺旋桨轴处厚3英寸(76.2毫米),弹药库处厚2英寸(50.8毫米),其他地方厚1英寸(25.4毫米)。但这种由三层甲板构成的水平防护存在严重缺陷,该设计旨在使炮弹击中艏楼甲板时被引爆,爆炸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和弹片可以被下面的两层甲板空间吸收。随着一战末期延时引信的发展成熟,使该设计的防护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装有延时引信的穿甲弹可以穿透多层薄装甲后才在舰体深处爆炸。

图片

刚服役不久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泊于斯卡帕湾,1920年

图片

“胡德”号环球航行为它赢得了巨大声誉,以致英国人如此自信地称呼它:“强大的胡德!”,1924年3月17日

通过使用新型15英寸APC(被帽穿甲)弹对“胡德”号的装甲模型进行的实弹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炮弹可以穿过7英寸厚的中间装甲带和主甲板两侧2英寸厚的倾斜甲板直达该舰的要害舱室。因此在该舰的建造晚期,在弹药库上方主甲板两侧的倾斜甲板上又增加了3英寸厚的装甲,为部分抵消增加装甲造成的舰体重量升高,拆除了舰体最后方的四门5.5英寸副炮及其弹药升降机。为了防御鱼雷攻击,该舰在A炮座和Y炮座之间的舷侧水线处设置了7.5英尺(2.3米)深的防鱼雷凸舱。该舱由一组中空的外舱和一组装满五排水密承压管的内舱组成,用于吸收和分散爆炸能量,最里面是1.5英寸(38.1毫米)厚的防鱼雷舱壁。

图片

“胡德”号舰体各处都站满了登舰参观的游客,可能是在该舰进行所谓“帝国巡航”期间

图片

“胡德”号庞大的舰体,高耸的舰桥和口径硕大的巨炮,无论到哪里都是容易引人围观的中心

“胡德”号于1920年5月15日服役后不久,就成为大西洋舰队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同年,“胡德”号在北欧水域进行了一次巡航。在1921年-1922年期间,“胡德”号抵达了地中海,以宣示国威并与地中海舰队一起进行了训练,然后随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一起前往巴西和西印度群岛进行了一次巡航。1923年11月,“胡德”号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及第一轻巡洋舰分舰队一起,经巴拿马运河从西向东开始了一次环球航行,直到10个月后的1924年9月该舰队才返回英国。途中访问了南非、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以及美国。在这次航程超过38000海里的所谓帝国巡航期间,登上“胡德”号参观的观众几近75万人,使这艘战列巡洋舰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图片

“胡德”号正在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旁边经过,可能是在地中海演习期间

图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中海舰队期间驶抵马耳他的瓦莱塔港

从1929年5月1日-1931年3月10日,“胡德”号在英格兰南部的朴茨茅斯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改装。改装完成后,“胡德”号再次成为大西洋舰队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同年9月中旬,“胡德”号的官兵参加了因削减工资而爆发的因弗戈登叛乱,但这场叛乱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了。1935年1月23日,“胡德”号在前往直布罗陀进行地中海训练的途中,被战列巡洋舰“声望”号撞到了艉甲板左舷,造成左舷外侧螺旋桨损坏和一处18英寸(460毫米)长的凹痕。该舰随后参加了1935年8月在斯皮特黑德举行的乔治五世银禧舰队检阅,随后不久就被派往地中海舰队,驻扎在直布罗陀。1936年10月20日,“胡德”号正式调入地中海舰队,此时正是西班牙内战开始后不久。1937年4月23日,尽管西班牙国民军的巡洋舰“塞尔韦拉将军”号试图封锁毕尔巴鄂港,但有三艘英国商船在“胡德”号的护航下进入了港口。

图片

“胡德”号的烟囱喷出滚滚黑烟在海面上高速前进,注意舰艏已被激起的海浪所覆盖

图片

锚泊于斯卡帕湾的“胡德”号,烟囱冒出袅袅轻烟似乎锅炉正在生火,远处背景上是“暴怒”号航空母舰,大约是1930年代中期

1939年1月,“胡德”号返回朴茨茅斯后又进行了长达八个月又十二天的改装。改装尚未结束,该舰就被分配给本土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同年二战爆发时,该舰主要在冰岛和法罗群岛附近海域巡逻以保护商船队,并拦截试图突围进入大西洋的德国破交舰和违禁品运输船。1939年9月25日,“胡德”号随本土舰队出动至北海中部以掩护受损的“旗鱼”号潜艇返航。德军发现该舰队后,立即出动KG 26和KG 30轰炸机联队进行空袭。该舰被一架容克斯Ju 88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击中,炸坏了该舰左舷的鱼雷凸舱和冷凝器。到了1940年初,由于长年服役维护不及时,“胡德”号动力装置的状况已经十分糟糕,其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6.5节(49.1公里/小时),同年4月4日-6月12日该舰再次接受了改装。

图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泊于斯卡帕湾,大约是1930年代晚期

图片

水兵们正在清洗“胡德”号的烟囱,注意烟囱上被弹片打穿的破洞,可能是1939年9月25日遭德国轰炸机空袭所致

1940年6月18日,“胡德”号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奉命前往直布罗陀加入H舰队,“胡德”号成为旗舰。同年7月,H舰队参加了将法国舰队摧毁在麦休-克贝尔(Mers-el-Kébir)港内的行动,即“弩炮行动”。法国投降后仅仅八天后,英国海军部就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驻奥兰(麦休-克贝尔港)的法国舰队将其舰艇扣押在英国或中立国港口,以确保它们不会落入纳粹德国手中。法国拒绝了这些条件,H舰队立即对停泊在麦休-克贝尔港内的法国舰队开火。“胡德”号重创了法国战列舰“敦刻尔克”号,该舰被四枚15英寸炮弹击中后被迫抢滩搁浅在港内。“胡德”号也被“敦刻尔克”号反击的炮火跨射,弹片打伤了舰上的两名水兵。“敦刻尔克”号的姊妹舰“斯特拉斯堡”号和几艘驱逐舰设法逃出了港口,“胡德”号和几艘轻巡洋舰追击了两个小时后调头返航了;期间它还躲过了一次法国护卫舰的鱼雷齐射,却为此损坏了一台汽轮机,使航速降到了28节(52公里/小时)。

图片

计算机上色照片:“胡德”号(前景) 和 “反击”号 (背景) 战列巡洋舰环球航行之际,途经澳大利亚时在其南部海域錨泊休整,1924年

图片

计算机上色照片:“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本土水域某地,1939年

同年8月,“胡德”号返回斯卡帕湾以加强本土舰队。此时,不列颠战役正处于高潮,“胡德”号、“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被派往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罗塞斯,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德国入侵舰队。在入侵威胁减弱后,该舰被重新分配到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并在北大西洋恢复了巡航任务。1941年1月13日-3月18日,“胡德”号在罗塞斯进行了一次迟来的大修。大修工作完成后,“胡德”号奉令出海拦截德国战列巡洋舰“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未果。4月19日,海军部收到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已从德国启航的假情报时,“胡德”号又奉令前往挪威海巡逻;随后,该舰又被派往北大西洋巡逻,于5月6日返回了斯卡帕湾。5月21日早晨,英国海军部收到了“俾斯麦”号等舰已经出动的报告;本土舰队司令托维上将命令“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另外六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前往冰岛海域支援先前派往丹麦海峡的两艘重巡洋舰。当日午夜前,“胡德”号随舰队离开了斯卡帕湾,就此踏上了它命运的不归路。

图片

“胡德”号正在风浪中奋力前进,1940年

图片

从“威尔士亲王”号上拍摄到的“胡德”号舰影,当时两舰正在丹麦海峡的西南端巡逻尚未与德舰遭遇,这是“胡德”号的最后一张照片,1941年5月24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