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清朝入主中原是从山海关开始的,之后打跑了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清军进入北京城。实际上后金(清)在辽东和明军打了几十年,明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军也始终未能正面突破山海关防线,却一直不放弃,死磕山海关,这是为何?
【辽西走廊】
东北地区与中原之间,横亘着燕山山脉,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燕山山脉东西最长约420千米,南北最宽约200千米,支脉包括大马群山、军都山、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松岭、黑山等。只有辽东湾西岸,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平原,这就是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长约185千米,最窄处只有几千米,西南起点是山海关,东北终点是辽宁锦州,一侧是辽东湾,另一侧是燕山山脉的支脉松岭、黑山等。
古代陆路不发达,东北与华北之间的陆路,主要就是辽西走廊。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北地区如果有强大的势力打算入主中原,不拿下咽喉之地的辽西走廊,那就只能一枕黄粱、痴人说梦了。
【山海关位置】
山海关,是明朝天下第一关。所谓“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山海关在辽西走廊南端最窄的地方,防御体系坚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距明朝都城北京380千米,距后金(满清)都城盛京(今辽宁沈阳)461千米,正好在北京和盛京之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对明朝和满清同等重要,明军守住山海关,就可以御敌于关外;清军若得山海关,京师门户大开,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都将如无人之境。
山海关,顾名思义,一端是大山(燕山),另一端是大海(渤海)。这在万里长城几百座关卡里,是绝无仅有的独一座。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可当做龙头,象征意义也不小。
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魏国公徐达在古迁民镇筑城、建关、设卫,控制险要,次年完工。因关城依山面海,名为山海关,属后军都督府北平都司管辖。
建州女真在辽东崛起后,辽西走廊是明清之间角力的主战场。对明朝来说,山海关是辽西防线的核心,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只要山海关在,清军绕道进入中原只是打草谷,入主中原是不可能的,关外的城池即使丢了,也有夺回的机会。山海关若失,关外丢失的城池则彻底无望收复,清军随时可兵临京师城下,对明朝的威胁太大了。
明朝在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锦州、宁远、山海关三道坚固的防线重兵镇守。后金(满清)从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终未能正面攻破山海关,努尔哈赤在明朝强关坚堡下含恨而终,就足以证明防守是相当有效的。
【山海关防御体系】
宏观来说,山海关往东北30里是中前所城,再往东北30里是前屯卫,再往东北30里是中后所城,再往东北100里是宁远城,这个防守体系有足够的纵深,它好似一条龙,山海关是龙头,宁远是龙尾,满洲几代人也没有击败这条明朝的真龙。
微观来说,山海关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城池,它由七座城池组成。
关城周长约4千米,城台高12米,城墙高14米。城墙厚度7米,比现代双向车道绰绰有余。东侧护城河深8米、宽17米,光是这座城就可威震四方。
山海关是由长城和七座城池的防御体系,是明王朝京师的门户,修得固若金汤,明王朝动员全国“竭尽四海之物力以奉榆关(山海关)”。魏国公徐达、蓟镇总兵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等人,先后在山海关修建和扩建防御工事,才形成天下第一关的规模。
山海关城池七座,长城几十公里,那么有多少守军呢?
1622年,山海关有兵力79869人,战马12760匹。八万人,七座城,一条长城,这是山海关鼎盛时期的防御力量,不包括山海关以北多座城邑和数万军队。
【绕过山海关行吗?】
你可能会问,即使没有攻破山海关,皇太极不是也好几次绕道袭入京师了吗?没有必要死磕山海关啊。古代从东北进入华北,除了辽西走廊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喜峰口,位于河北唐山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处,这条道古称“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三国时,辽西走廊积水严重,沼泽遍布,无法通行,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东北,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最后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西北,这条道从沈阳出发,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绕到张家口,最后南下至居庸关(昌平西北)。走这条路最远,绕行一千多公里。
这三条路不仅绕道距离远,且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很难走,后勤补给困难。当时只有居庸关可以通粮饷,而卢龙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马,不可行车,粮食运输成为大问题,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带。清军几次绕道入关规模都不大,只劫掠而不攻京城。清军要想大规模进军,攻破明朝都城,山海关是绕不过的坎,必须死磕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