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世中国转型的方法论有迹可循。
依托于高市场占有率的底盘业务,博世中国在智驾转型上将避免许多现金流难题。在此基础上,用更多确定性思维做高阶智驾的博世中国才能够在国内市场延续足够的特质。而在高阶智驾部分,博世中国选择和算法方案商做朋友,这不仅避免了很多麻烦,也留下了退路。
基于以上特点,博世中国的入局或许对国产市场是一件好事,在解决智驾现金流难题后,将确定性的标准化思维带入产品竞争中,长远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以下为正文:
智驾圈子的转型布局并不容易,在中国市场尤其如此。
架构调整、团队搭建往往是基础项,如何在玩家众多、Tier1/Tier2丛生杀价的环境下打出自身的性价比,同时依托自家优势形成差异化产品是摆在转型面前的首要难题。
基于此,博世于今年初重组“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加码中国市场背后,带来的价值除了让业界看到国内智驾市场的价值,更重要地是为智驾入局、尤其是“后手”入局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从几年前汽车供应链厂商开始倾注某个单一方面“赌命”开始,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在有限资源下孤注一掷的战略翻盘案例,但对大体量的稳扎稳打型案例往往知之甚少。
从博世中国加大改革力度至今,有必要厘清其布局国产市场的几个细节。
01
用底盘现金流业务养智驾
与所有国产玩家一样,博世深入智驾业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项目合作问题。
根据现在的智驾渠道来看,90%的玩家拿项目都十分辛苦,客户付费条款、开发费猛降的形势下,现金流就自然而然成为焦虑的头号要素。
但在实际布局上,博世对智驾的投入预算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增长的趋势。
据人力方面消息,博世的智驾团队目前最少3000人,分布在苏州、无锡、张江等多个地区,苏州人数较多。按照单人年均收入50万元测算,薪酬支出就达到15亿元人民币。综合下来,稳定的现金流就成为智驾投入力度的重要保证。
而博世最不缺的可能就是现金流业务。
当前,博世依然是底盘的核心玩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中国市场份额则超过90%,可以说几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尽管目前同驭汽车等线控底盘技术厂商对博世的产品形成替代,但据粗略统计,今年仅在13%-14%左右,虽然相较于去年的10%有所提高,但基本不会对博世产生影响,博世也已经相应做了部分降价措施应对。
基于这个逻辑,智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依赖底盘这一现金流业务得到高投入,这是博世形成加速度的首要资源优势。
当前汽车供应链产业正面临一个上下游市场结构逐步走向集中的过程,今年则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分水岭,具体体现在各方的资本实力差距已经非常显著。
如今的不少算法方案玩家中,能融到几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账面现金流吃紧的厂商,资本量级存在明显差别,部分智驾芯片厂商也同样如此,即使想要扩展业务,也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处境,生存就成为了眼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资本密集程度下,博世中国的转型至少在追赶速度上不会太慢。
02
用确定性思维做高阶智驾
外资Tier1迭代速度不如国内,可能还存在一个因为“玩家数量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差异。
对于外资厂商来说,满足安全性需求的含义在于实现功能确定性,在保证高准确度的前提下,上车实现功能。
但国产厂商受制于大环境,往往等不到这么长的迭代周期,更好的做法是先实现功能,再逐步迭代完善准确度。
大量的corner case无疑是比产品功能定义更复杂、体量更大的问题,二者思路的差异决定着迭代速度的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
而在有上述现金流支持的情况下,本就后发的博世正在将外资厂商的这种风格带入国内智驾布局中。
据一位接近博世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博世算法团队分为两个大部门,其中一部分人专门做智驾算法,另一部分人则负责解决长尾效应。即一部分人做基础的功能,一部分人进行校准。按照博世的思路,汽车智驾算法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任何场景的工作,一定要在整个汽车生命周期中持续优化改进算法。
解决长尾效应的这部分团队参考特斯拉的“影子模式”(shadow mode)进行工作,处理流程大致为:
1、车辆“影子模式”中遇到实际驾驶情况和自动驾驶AI决策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行车数据回传到后台;
2、构造特定问题的数据集,并构造神经网络学习、训练;
3、通过OTA方式部署到车辆上,继续等待下一次问题的发生。
基于此,形成了问题发现-数据回传-模型迭代-模型验证的循环,这在保证智驾准确率过程中十分重要。
此前,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芯流智库,博世内部有一种看法,即Tier1和消费电子ODM企业进入之后,博世即使慢一步做车规,其学习成本也不会太高,速度也同样有保证。
综合这种观点看,博世中国的“后发”其实有迹可循。
对博世来说,等待其它厂商逐渐积累经验不仅能为自己降低学习成本,也能在持续打磨团队架构的过程中延续自身的“确定性”思维,在国内市场中保留自身的重要特质。
03
标准化零部件工程量产和高阶智驾深度融合
不久之前,芯流汽车团队曾经深度分析过华为车BU和亿咖通形成的“新型增量零部件供应商”趋势。
在这两个案例中,面向未来的智驾市场,做标准件质量更高、更规模化的厂商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盈利。
这是规模经济的角度。
但从技术角度看,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提供更优质的零部件与高阶智驾适配效果。
这可能也是博世中国大力度强补高阶智驾能力的底层原因之一。
依托于自身标准化程度、市场份额极高的中间件,寻找高阶智驾能力一定会成为博世中国的下一步行动。
从当前来看,博世已经牵手国产L4厂商文远知行,并与智驾芯片龙头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
前者具有丰富的高阶智驾能力,并很乐意与博世达成长线合作以稳定现金流。据知情人士透露,博世和文远知行合作的项目大概价位在2亿元以上,这对L4厂商落地至关重要。后者则在软硬件适配上面颇有经验。
从这个角度看,博世中国的高阶智驾转型布局,实际上也是围绕着自身标准化零部件基础上展开的。
除此之外,博世寻找合作伙伴的一大重要优势是自身的工程化量产能力。
在此前做标准件的过程中,博世积攒了诸多量产必须满足的软件安全标准、硬件可靠性指标、零部件设计原则等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和车企配合,跑通漫长复杂的智驾方案验证、标定、测试、修改、定型流程,这些已经构建了博世的主线能力,剩下的是在主线基础上“开花结果”。
这还可能产生一个“副”作用:与一众算法方案商形成友好关系。在国内开发费猛降、现金流短缺的大环境下,一家付款条件优良、订单体量较大的外资Tier1几乎是方案商首选。
这在无形中为博世转型避免了很多麻烦,也留下了退路。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加速转型的落定,争取下一个时间窗口。
基于以上特点,博世中国的入局或许对国产市场是一件好事,在解决智驾现金流难题后,将确定性的标准化思维带入产品竞争中,长远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