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近期,多地蔬菜价格走高,创下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一些农产品经销商表示,菜价大涨主要是高温、暴雨等天气原因导致的。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蔬菜产地价格是否同样大涨?对于菜价波动,菜农们怎么看?
山东聊城是蔬菜种植大市,菜农王传海种了六七百亩蔬菜,其中面积最大的是西红柿和黄瓜。这一茬西红柿还没成熟,但黄瓜几乎是每天都要采收。近来全国多种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当地黄瓜价格涨到每斤5块钱左右,比六月份的价格翻了一倍还多,但王传海这样的菜农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更多收入。王传海说:“阴天下雨,它(黄瓜)产量都减少一半。今年雨多也大,比往年都多一点。露地白菜更不用说了,一下雨有很多没有保护好的都不行了。一般叶菜一见到雨水,下得小了还没事。只要一泡,基本上就完了。”
菜价上涨和天气因素的确密不可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说,夏季高温多雨不利于露地蔬菜生长,一般每年这个时候菜价都开始转入上行区间。7月初,湖南、山东、四川、安徽等地出现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一些地方还遭遇洪涝灾害,当地蔬菜生产、采收及外运受阻,部分蔬菜市场供应偏紧,进一步拉动全国价格上行。
而菜农们说,菜价大幅波动,除了天气,还有其他原因。菜农马光杰在宁夏种了一千多亩蔬菜,主要包括西红柿、南瓜等。山东等地的暴雨在那里并不多见,但当地西红柿等蔬菜的收购价格同样水涨船高。马光杰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种植面积减少了。
马光杰:像内蒙古、甘肃去年同期一斤(西红柿)卖2毛钱,它的成本价是6毛钱,亏了4毛钱,他们现在都不种了,所以现在价格起来了。
记者:现在就算价格这么高,现种也来不及了是吧?
马光杰:来不及,这是3月份育苗,4月底定植,到现在才有收获,要做半年的计划才有收获。你想(产量)一下上来那不可能。
很多地方的菜农都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根据上一茬或上一年的菜价高低来安排生产。如果之前的菜价高,就多种,反之则少种。实际上,这种带有明显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做法,反而容易加剧菜价波动。因此,菜农们希望建立全国性的蔬菜大数据平台,实时汇总显示各类蔬菜种植面积等数据,便于他们自主灵活安排生产。
马光杰:种植多少,产出了多少,要有大数据。如果产能跟市场能对接,刚好够用,有点富余,这样既不浪费,每年种植都能赚钱。
王传海:数据很好,有很多可以统计的,像大蒜、洋葱,这些蔬菜都可以统计。
在张晶看来,建立这样的大数据平台确实有一定的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张晶表示:“这确实是一个方向,比如黄瓜也好,西葫芦也好,保底或者保证基本供应能到什么样的规模,发布出来。如果你多种了,那谁的品质好,谁的运费低,谁的成本低,谁就能挣到钱。这个基础数据是有必要通过比如政府也好或者各主产区也好建立的。”
不过张晶同时指出,蔬菜产业非常复杂,不同蔬菜的集中度、生长周期都不同,各地蔬菜长势也不一样,而且蔬菜之间还有替代关系。再加上菜农对信息的解读和反馈也不一样,所以大数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张晶说:“种植户对信息的理解也不一样,有些人觉得大家都种了,我不种可能是规避风险。有些人会反向操作,他觉得既然你发布这个信息,大家就都不种了,那我种是不是反而就会更好,他会有这种投机心理。仅通过发布种植面积是多少,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