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崂山区沿着滨海大道向北,一直到蓝谷,青岛正在规划建设一条“科创大走廊”。
按照不久前出台的《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简称“行动计划”)的设计,科创大走廊的定位应该是:
推动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深度融合、高效转化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具体看,科创大走廊涉及崂山区、李沧区2个行政区和蓝谷功能区。
这里本就是青岛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山大、海大、青大、青科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
银行、保险、投资公司等青岛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和高端中介服务机构;
海尔、海信、特锐德、歌尔等龙头企业,还有诸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国家深海基地、崂山实验室、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海洋科研“巨头”;
张村河、李村河沿岸,为高层次人才打造舒适的生活配套区。
当青岛打破区域隔阂,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整合这些创新资源,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一场“1+1+1+1>N”的科技大爆炸。
有“人”有“钱”、宜居宜“研”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化身”一台无人机,从崂山区的最南端向北飞往蓝谷,路上会有哪些科创“风景”?
起飞不久,我们会路过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片区。国信金融中心、青岛创投风投中心的牌子……这里是金家岭金融集聚区,一块能为“科创之花”浇灌“金融活水”的宝地。
这里累计落户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超过750家,尤其是各类创投机构的集聚,为青岛催生了无数“瞪羚”“独角兽”企业。
再往北,青岛大学与青岛科技大学比肩而立。这两个校区里,有超过5万名大学生。
越过辽阳东路,就是青岛版“深圳前海”张村河片区。这片28.5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正热火朝天地开发中——
北部以株洲路为轴,打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大产业;中部沿张村河两岸,打造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与活力带;南部就是以合肥路为轴打造六大宜居组团。
张村河片区效果图
这三大部分中,株洲路是青岛最早的“科技大道”,囊括了海尔、华仁药业、国林科技、海泰新光、康普顿等一大批上市公司,是青岛上市公司最集中的区域。更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专业园区吸纳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这一片产业高地,向东,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组团”遥相呼应;
中国海洋大学
向北,酒店管理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开放大学也为这些产业提供高技能人才。这里还有李沧区东部大片居住区,以及数量巨大的科技创新孵化空间。
沿着滨海大道再向北,越过特锐德、歌尔微、海信研发中心,就进入了青岛海洋科研的重镇蓝谷。在这里,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有50余家。
海洋特色鲜明,高校、院所林立,创新资源丰富,居住环境适宜,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齐全——我们看到的风景,就是青岛建设科创大走廊的底气。
善鉴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
科创大走廊并非新鲜事物。
国际上,美国硅谷101公路科创走廊、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创走廊、英国M4科创走廊、日本“东京—横滨—筑波”科创走廊等孕育了苹果公司等头部科创企业。
在国内,政府规划建设的科创走廊也已有20多个。与青岛的区域结构类似的有两个案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在在东西向长度39公里范围内,拥有阿里巴巴总部、VIVO全球AI总部、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
杭州每年投入13.5亿元,支持大走廊规划范围内从事研发、生产、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及人员的发展。
为了构建融合发展的格局,杭州出台政策,在科创大走廊内推进重大规划、创新资源、产业发展等十方面融合。例如,在核心区内实行单独统计、单独规划,在市级层面对大走廊土地指标给予一定倾斜;在全市考核指标等方面对城市科创大走廊减少限制。
在宁波,科创大走廊拥有“高配”领导小组成员。宁波成立甬江科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书记挂帅,下设甬江科创办,采用“专挂结合”形式,专职人员与抽调挂职干部协调一体推进建设。
宁波市级财政重点支持科创平台引进建设,每年拨付各类资金5亿元,加上各区配套5亿元,以10亿资金用于引进重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等。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两片”空间范围图
如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内,总投资260亿元的甬江实验室正在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创新策源地。
站在“他山之石”上,结合本土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青岛的科创大走廊正在探索自己的特色之路。
拒绝物理整合,追求内在协同
在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天传的理解中,科创大走廊应该是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主题,以交通干线为“廊带”空间组织方式,以廊带上创新资源富集区域为核心,能够对城市、区域创新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区块。
从资源禀赋上看,青岛的科创大走廊已经具有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发展基础。青岛需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协同机制,在纵向上打通产学研链条,在横向上形成区域之间上下游的协同和串联。
破题的关键,首先是顶格推进。青岛将成立科创大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任组长,确保“高位统筹”。
在统筹布局下,青岛将围绕科创走廊内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精准有力的支持政策。
科创大走廊将被看成一个整体,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在重大招引项目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鼓励各区域协同联动,建立项目落地税收分成、招商数据分成、工作人员互派、产业协作互动的工作格局。
同时,通过鼓励不同区域建设联盟、共同申报项目等方式,实现科创资源的“共享”;同时增强区域承接先进成果落地和转化的实力,完成产业发展跨区“外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有了规划,不等于建好了科创大走廊。
这是青岛第一次推动跨区域的创新资源整合,要真正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城市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高地,这条“大走廊“,必须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协同,拒绝单纯物理上的整合。
记者|耿婷婷
来源|青报观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