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说什么都不对 怎么做都是错
来回挑刺源于控制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丁思远
你有没有遇到过“无论怎么做,对方都不满意”的情况。孩子在家不说话,被爸妈说“怎么这么内向,这样交不到朋友”,而孩子话一多,又被说“这么聒噪会招人烦的”;亲密关系里,爱人喜欢待在家被说“在家什么都不做”,爱人出门了又被指责“天天不着家,把这里当宾馆一样”;职场上,下属没请示时,被训“别总是自作主张”,下属请示了又被教育“为啥什么都要问”……
无论一方做出什么回应,另一方都能找到角度挑刺儿。就像路口的红灯和绿灯同时亮起,让人不知该走还是不该走,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双重束缚”,指的是在人际互动中,一个人总是收到相反的要求,导致无所适从,无法做出合适的反应,陷入思维的混乱和内心的矛盾。双重束缚通常有几个特征,一是矛盾的信息。在这样的沟通里,期望是矛盾的,比如既要孩子独立又要孩子听话;反馈也是矛盾的,比如当安慰对方情绪时,他说“这解决不了问题”,当帮对方解决问题时,又被说“我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听这个”。二是不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关系里,一般不存在双重束缚,因为彼此可以自由表达感受和不合理要求。但在不平等关系里,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等,地位低的一方如果要生存或维护关系,只能受制于另一方,成为被束缚者。三是无法逃脱。这种地位的不平等通常是长期且难以回避的,因此双重束缚多发生在亲密和重要的关系中。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沟通模式会给关系双方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由于长期体验到无法让重要的另一方满意,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被束缚者会陷入焦虑、无助和自我价值感低下。慢慢的,这些负面体验会泛化,在其他关系里也感到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束缚者因为长期觉得对方“不听话”,认为自己的需要没被满足,会对关系感到愤怒和失望,最后得出类似“我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男人没一个靠谱”的结论,结果是两个人都在关系里感到挫败。为避免让重要、亲密的关系陷入这种困局,拥有权力的束缚者要有意识地改变现状。
首先要明确“我到底要什么”。自己内心需求的不明朗和冲突会表现在外在沟通中,导致对他人行为的多重标准。比如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一幅什么样的画,那别人画红色、蓝色、紫色你都会不满意。所以在你频繁对他人提出互相矛盾的要求时,就要意识到“我是不是也没想明白自己要什么”。随后应先理清自己的期待,再向他人表达明确的需求。举个例子,希望孩子又独立又听话的母亲,本质上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同时让自己体验到“优秀妈妈”的自豪感。如果是为了这些目的,最要做的是鼓励、赞许孩子每一次做得对、做得好的部分,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孩子展露个性时说他叛逆,顺从时说他没主见。再比如对伴侣哪哪都不满的人,应该表达自己对关系的期待,如果能体会到对方全心全意的尊重和爱意,就不会对日常琐事斤斤计较。
其次要降低控制欲。束缚者常常有“什么都要管”的特质,想抠每个细节,所以觉得别人哪哪都是问题。可实际上,没有人离开谁就一定过不下去,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世界的办法。如果你愿意相信他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降低一点自己的“全能感”、控制欲,或许会发现,别人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差,甚至比你做得要好。
对于总是处于无所适从状态的被束缚者,如果厌倦了这种沟通方式,又无法摆脱关系,可以试着从两方面调整心态。一是放下对他人看法的执着。很多人觉得,只有老板认可我,我才能体验到价值感;只有父母同意,我才能体验自主感;只有我不断退让、妥协,我才能拥有爱……这些想法是导致一些人处在关系中较低地位的原因,也导致他们把过多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人态度上,于是不停地遵循他人的要求,即便那些要求是矛盾的。事实上,没人能全面认识你,也没有一种看法能完全概括你。有人不认可、不满意,不代表你真的不行。价值、成就、自主、幸福等这些积极感受,更多来源于自身,而非他人。二是要区分双方的需要。父母希望你既独立又听话是他们的愿望,你可以不把这种“难题”背在自己身上。要不受外界影响,可以先想清楚自己的道路,先满足自己的需要,拒绝与他人的需要捆绑,自然也就不容易陷入双重束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