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2年起,无数的飞机坦克大炮和轻重武器,从大洋彼岸装船出发,开往印度洋的加尔各答等港口,再通过铁路运到内陆,装备给英印军,随便拿出其中一部分,都可以让中国军队鸟枪换炮。
士兵
海量的物资,以及贯穿东西的铁路公路网,也让孙立人和廖耀湘的部队,有机会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至于武器装备更不在话下。
尤为重要的,是粮食和肉类也敞开了供应,并且是由美英军官负责分配。
这就让“吃空饷,喝兵血”的陋习,在驻印军没有了市场,官兵普遍吃得好吃得饱,更有咖啡牛奶的加持,所以精神饱满身体恢复到强壮。
身体和心情好了,训练也积极,从1942年秋到1943年春,半年时间满血复活。
驻印军所在的印度东部地区,装备物资堆积如山,可是要运往云南就困难了,因为缅甸全境已被日军占领。
唯一的渠道,就是通过“驼峰航线”实施空运,成本高昂运力有限,运到云南内地的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孙立人
驻印军初期不过4万人,而在怒江以东集结的部队有20万,妥妥的僧多粥少,再加上装备物资分配还是老毛病,吃空饷,吃回扣,嫡系杂牌有别,下面怨声载道。
至于粮食副食,皆由云贵川筹措,掺了米的沙子而已。
所以同为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手下的20万兵,精气神和战斗力,远低于史迪威的几万人。
除去装备物资不充足的因素外,腐败和恶习才是大问题。
基层军官更是缺乏训练,只会盲目逼迫士兵冲锋。
在松山,在龙陵,在腾冲,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尸山血海的代价,抗日牺牲固然值得尊重,问题是其中有许多无谓的伤亡。
上级不体恤下级,军官不爱护士兵,这两个集团军除了加强一部分美械外,其实与其他战区的部队没什么不同。
孙立人
1945年初,两支远征军终于在中缅边境会师,驻印军身后跟着的筑路部队,也一点点把“中印公路”修了过来了。
囤积在印度的大量军需,终于可以用汽车运入云南,虽然不及铁路运力,总比空运要好得多,只是时间有点晚了。
等到装备足量运到,再加上必要的训练时间,到十几个美械军具备一定战力时,距离鬼子投降已经没有几天了,没有起到用武力收复失地的作用,当然,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反攻。
武器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