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广德|以手抵心,“非”比寻常

编者按:广德市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是安徽唯一与江浙两省毗邻接壤的县级市,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重要县级节点城市。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具备发展文旅、体育、康养等众多产业的绝佳禀赋。央广网安徽频道推出系列报道《何以广德》,解读广德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绩,从文旅、产业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看广德何以乘着时代与政策的东风,绘出美好发展图景。
央广网宣城8月20日消息(记者赵家慧)皖南广德,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山、水、竹、石悉数具备。有上乘竹料可制扇、可雕刻、可编制器物,有优质土泥可烧砖、可制壶,有可口稻米,可融合天然植物酿酒……这里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承的摇篮。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广德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力度,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1个、市级非遗项目16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人。
寻踪“竹”迹
皖南广德,竹林茂盛,翠竹绵延,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唐朝时期已有竹子连山。据嘉靖《广德州志》记载,在明代,广德竹制品已经成为贡品。
广德的王氏制扇技艺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历经几代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以广德当地产的6年生毛竹为料,王氏竹扇要经历开坯、蒸煮、刮青、晾晒、造型、刮篾、打磨、染色等近四十道工艺,最后构图、描稿、分色、固色、烘干、定型等三十道工序。
王宏兵是“王氏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开始制扇。他告诉记者,扇骨最薄可做到45丝,相当于两个塑料袋的厚度,靠的全是日积月累的手上功夫。
2021年,“王氏制扇”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成为东京奥运会的伴手礼。
图片
东京奥运会竹扇伴手礼(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皖南竹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赵耀详已是古稀之龄,在盛夏里,依旧保持每天都在没有空调的工作室里雕刻作品。他拿起“重竹镇纸”,精神矍铄地向记者介绍起这件新产品。“它是机器制作和手工的结合,价格上比较亲民,作为镇纸,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实用性。”
今年6月,在上海参加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时,“重竹镇纸”受到来自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等诸多国际友商的青睐,日益增长的订单也为皖南竹刻打开了发展新局面。“现代工艺的使用,更好地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竹刻的主题和形式。”
图片
工作人员在定制的大号竹扇上绘制图案(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现代性在东亭乡高峰村唐氏竹编展馆里也得到了展现。展架上,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除了传统的花瓶、花篮,还有竹编杯套、竹编挎包这些“新奇”玩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氏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唐圣丽告诉记者,乘着国家“以竹代塑”的政策东风,竹编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开发创新性产品,市场和影响力均有很大提高。“我们最热销的产品是竹编暖水瓶壳,每年订单都很多,主要是销往江浙等地的酒店、民宿,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为了传承传统手工艺,不断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认同,唐圣丽主动与东亭中学对接,开设非遗课堂,每周固定时间来学校免费教授学生竹编技艺,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编织的乐趣,体验非遗的魅力。
“玩”泥巴的人
新杭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在这里,百家庙缸瓦窑村民组徽砖烧制历史悠久。此处的村民曾是以徽砖制作为主要生计,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窑。
路过古窑,沿着山路往上走,就能看见黄章程的皖南徽砖博物馆。博物馆由传统土窑改造,原汁原味,历代砖雕作品就陈列在土窑里,工匠向群众现场展示陶罐以及砖胚的制作过程。
作为皖南砖雕省级非遗传承人,黄章程已从事砖雕行业20多年,他制作的精美砖雕不仅被用于徽式、苏式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制,甚至还参与了百年嘉兴火车站的翻新修建。
图片
黄章程砖雕技艺展示(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刚开始是学习烧制传统青砖,然后接触到雕刻,就开始研究砖雕。”由于对泥土有着真挚的情怀,几年前,黄章程萌生了“建一座博物馆,把玩泥巴的人聚在一起”的想法,“2023年我们的产值是1000万,其中砖雕占一半,另一半就是烧制用于建筑材料的普通青砖。”在黄章程看来,非遗技艺的传承并非易事,他计划先从展示传统青砖烧制和砖雕工艺开始,通过“文化+产业”的模式,带动新杭镇其他手艺人一起发展,集中展示。
新杭镇另一个“玩泥巴的人”叫吴国荣,他是皖南紫砂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吴国荣的工作室里,有个一人多高的传统小型横焰窑,一窑只能烧一百多把壶。吴国荣告诉记者,在1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皖南紫砂壶制作技艺一直坚持柴烧技艺,这样制成的皖南紫砂壶真正具有软水、柔水的作用。
皖南紫砂壶制作技艺与邻近的宜兴丁蜀镇的紫砂陶制作有着较深的渊源,在广德新杭一带的发展也有百年历史,加上新杭镇一带紫砂泥料品种十分丰富,如朱泥、红泥、黑泥、黄金段泥、绿色泥段等,为当地紫砂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图片
吴国荣向孩子展示皖南紫砂壶制作过程(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做泥料、制作壶、柴烧,每一个环节吴国荣都是自己研究。”干脆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做不到流水线制作工艺的精准,那我主打全手工,让每一把壶都有着手和火的温度,具有独一无二性。”
随着每把壶被拿起,被展示它们独特的纹理,吴国荣的情绪逐渐高涨起来。“壶放入窑里烧制,由于落灰、火痕的不同,会让每一把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样貌。”吴国荣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对非遗技艺的关注,皖南紫砂壶的市场逐渐回温,对于亲手制作他们的手艺人而言,这一把把壶不仅是商品,更是凝结了百年文化与技艺的艺术品,值得传承与推广。
夏日做曲 秋冬酿酒
一进卢村乡高庙村的酒铺,一股植物轻微发酵的气味钻入鼻腔。广德高庙米酒酿造技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广德市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唯一一个“可以吃”的技艺。
酿酒,要在中秋节后才会开始。而夏季,是制作酒曲子的季节。
“酿出的酒好不好喝,就看这酒曲子做得好不好。”酒铺里放着几个竹筛,上面是汤圆大小的杂色团子,摸起来微微发热。高庙米酒第4代传人黎逢明告诉记者,这就是高庙米酒制作的关键之一——纯手工制作的酒曲子。
图片
黎逢明在酒窖介绍酿酒技艺(程力摄)
“首先要取上好的大米,用石磨磨成面粉,然后再采用7、8种植物的花、叶、根茎,按照比例加入其中,用榔头打成泥状后,揉和均匀并搓成大小均匀的酒曲子,之后进行几轮自然发酵,就可以用了。”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黎逢明从小就看着父辈们酿酒,于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祖传手艺。“手工酒产量有限,一年能出个5万斤,要么自己喝,要么就是送亲朋好友。”黎逢明说,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浙江、江苏以及周边的客户慕名上门买酒。
高庙米酒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说起它的由来,还得提到它的创始人但功德。从清代开始,但功德就在湖北的黎家岗酿制该米酒,后来移民广德时,又将该米酒的酿制技术带到了广德卢村,现已经历五代传承。“我爷爷那辈,为了谋生,经常到长兴、泗安一带上门为人酿酒,后来到了我父辈,就没有再上门酿酒了,只在家收取加工费,为村上的村民酿酒。”黎逢明说。
站在凉爽的酒窖里,100多个大缸里正在孕育着醇香风味。黎逢明告诉记者,如今广德市文旅发展如火如荼,他计划在酒窖边再起一幢建筑,地下用来藏酒,扩大产量,地上用来建成米酒制作展示区,直观系统地向往来游客展示高庙米酒的制作流程和历史故事。
广德的绿水青山里,多的是能够“以小见大”的好材料,从竹子到竹艺,将泥土“点石成金”,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勤奋与努力。
今年5月,第五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非遗特展在广德举办,广德抓住这一长三角一体化文旅深度融合的契机,展示了全市范围对非遗技艺与文化保护的决心。
广德市文化馆馆长彭晓磊告诉记者,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除了结合文旅产业的发展,给非遗技艺的展示提供场所外,广德市还经常带队各项非遗技艺前往全国各地参展,主动“走出去”,讲好广德文化故事,通过非遗的引领,提升乡村活动质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