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到销一条龙 搭桥帮扶促振兴

图片

专家们帮助农户解决作物生长问题。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宋晨曦

近日,“驻村第一书记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乡村振兴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举办,“黑大光辉乡村振兴助农驿站”同时启动。

“助农驿站”是黑龙江大学驻村工作队协调学校后勤管理处饮食服务中心,自筹资金成立的,“驿站”里陈列了代表地方特色的各种农副产品并安装了自助收款机,通过扫码即可实现购买,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助农驿站帮扶群下单,既方便又快捷。

“‘助农驿站’既是满足师生对农副产品需求的消费平台,也是我们驻村帮扶的展示平台。”黑龙江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家胜介绍。

订单给村民吃了“定心丸”

日前,记者来到了黑龙江大学驻村工作队所在的克东县蒲峪路镇光辉村。各家各户的小菜园里,亮澄澄的紫茄子、顶花带刺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叶菜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让人眼前一亮。

农户郭景本说:“今年我家油豆角长势好、产量高,预计亩产能达到5000多斤,豆角刚开花就有不少人订购,再不担心卖不出去了。”

2023年春,工作队为光辉村农户赠送了黑大培育的豆角、小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的新品种种子。郭景本种完豆角就焦虑了,“近一亩地菜园子全种了豆角,要是长不好卖不出去咋办,损失谁补?”

新品种农家菜的市场销售存在不确定性,面对农户们“咋卖”的疑问,工作队创新开展“支部1+1”帮扶活动,通过订单采购农副产品,开展“光辉有我半亩园”党建品牌活动,订单给农户吃上了“定心丸”,当年解决了大部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让很多脱贫户增加了收入。

“两年来,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参与消费帮扶活动,订单采购脱贫户的油豆角、茄子等蔬菜。既发挥党员帮扶作用,也满足教职工对高品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实现供需良性循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艳华说。

刘家胜介绍,几年来,黑龙江大学的农业专家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帮助农户解决作物在生长季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产品质量得到市场认可,已出现大批“回头客”,种植户平均可实现纯收入2000元/亩。

同时,以光辉村为示范,带动了克东县的油豆角生产发展,目前已推广示范100多亩。

科技让产业发展有了“定盘星”

2023年5月,驻村工作队将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冯国军研究员团队的“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黄瓜原料”等科研成果带到光辉村落地转化,酸黄瓜产业应运而生。

技术团队着重设计投入少、效率高、品质好的流水线,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酸黄瓜的生产品质。“为了保证产品口感,结合市场反馈情况,我们适当调整了酸黄瓜的酸甜度,适合大多数人的喜好,把它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齐齐哈尔烤肉伴侣。”酸黄瓜厂负责人王海滨说。

今年,光辉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酸黄瓜村”。目前黄瓜亩产约8000斤,亩均增收超过2000元。农户在工厂参与各项劳动,还能增加收入。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工作队又组织租用了邻村闲置的大棚种黄瓜。

近日,冯国军团队开始研究黄瓜“一菜两吃”。刘家胜介绍,对部分个头较大不适合做酸黄瓜的原料,可加工成干菜产品,采用真空包装,远距离或冬天销售。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得到有力壮大。

“驿站”助农产品直通餐桌

刘家胜告诉记者,“助农驿站”里面的产品都是由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挑选的、代表克东县各村的“一村一品”,比如光辉村的酸黄瓜、龙泉村的茶叶蛋、河临村的玉米面条、国富村的农家酱等。

“‘助农驿站’里的农产品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的味道,采购还能带动农民朋友增收,也算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黑大电子工程学院教师高媛说。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将目标锁定在广阔的消费市场,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他们还建立了克东县特色农产品快购群,接收预售订单,细心做好回访服务工作,稳固目标消费群体。同时,尝试发展“短视频+直播带货”农村电商模式。

为了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桥梁作用,撬动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消费帮扶,黑大驻村工作队坚持“帮扶一村、不限一村,任期服务、规划长远”工作思路,整合全县50多种特色农产品,通过资源优势打“组合拳”,与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连锁商超合作,签订意向采购协议,先后达成合作意向12项,已实现交易额100余万元。

刘家胜说,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发挥黑龙江大学市场资源优势,以开展校地合作为契机,丰富农副产品种类,拓宽市场渠道,让更多农副产品走进“助农驿站”,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