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给合作社 农户省心又增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石振疆 实习生 何润叶
“合作社老板的地咋种,我的地就咋种。”8月17日上午,站在自家田头,63岁的吴传斌看着水稻长势喜人,满意地说。
吴传斌是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白庙集村村民,他的8亩耕地由武汉权全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托管。耕、种、管、收、售,全流程服务,老吴当起“甩手掌柜”。
5月初,育秧;5月底,打田、施肥、插秧;之后的几个月,除草、打药、施肥,直到10月水稻丰收。这些农活,都由合作社“代工”,连种子、化肥、农药都全部包干,老吴只需花钱购买服务,就能坐收其成。
他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算了一笔账,地如果流转出去,每亩收益300元,全流程托管后,每亩可产稻谷1800余斤,扣除托管费用,每亩收益近800元。如果再种一季油菜,每亩还能增收约300元。两项相加,相当于每亩多赚800元。
“增收只是一方面。”老吴说,托管把他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农忙时节,他还可以开小拖拉机运送稻谷,一天最多能挣上千元。
从弯腰插秧、背壶打药,到“全流程托管+机械化种植”,吴传斌说,想不到像他这样的小农户,也能享受改革红利,搭上现代农业顺风车。
过去,小农户普遍面临技术水平有限、机械设备不足、市场信息匮乏等困难,不把土地流转给“老板”搞机械化耕作,单打独斗很难赚钱。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武汉市农业农村部门探索出“农业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多种措施,鼓励合作社购买先进农业机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打通耕、种、管、收、售全环节,农户既可点单定制,也可全程托管。截至7月底,武汉已建成15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周边村民和种植大户,托管面积达24万余亩次。
“从犁地、旋耕、插秧,到植保、收割、秸秆还田,我们都能提供机械化服务。”武汉大诚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李露介绍,联合社位于江夏区金口街,是首批建成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之一,拥有多台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
在该联合社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不仅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减轻联合社的初期投入压力,还持续开展农技培训,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先进农机的操作技能。通过专业化、机械化耕种,江夏区金口街这片产粮宝地的耕种面积持续增加,农民也享受到增产增收的红利。
“我父亲曾是本地的种粮大户,我现在正在转型,当好农户的全流程服务商。”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松子承父业,辞去城市白领工作,回乡扎根农业生产。借着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契机,郭松引进先进的烘干设备,让农户在收售环节更省心。
“随着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模式逐步建立和推广,武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功能更完善,农户购买服务时,选择也更丰富。”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与农垦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坚实后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